当前位置:首页 > 自学考试【认知心理学】~真题整理版
二、多项选择题
1.每个问题都包含 ( BCD )9P215X2
A.穷尽搜索算法 B.初始状态 C.目标状态 D.障碍 2.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有(BC)9P220
A. 理解问题所需要的第一个步骤是确定如何表征问题p220 B. 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p223 C. 心理定势代表一种过分的自上而下加工p234 D. 功能固着代表一种过分的自下而上加工p236 3.关于问题解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C )9PX2
A.有关公共汽车司机名字问题的研究,说明了记忆在理解问题中的重要性p220
B.同差生相比好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然后他们花更少的时间实际解决一个问题;P216 C. 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某些解决方法,那么,这些解决方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P223
D. 要求人们比较两个具有不同表层结构的问题时,人们更可能有效地使用手段—目的分析策略来解决问题;P231 三、填空题
1.每个问题都包含三个特征, 即 初始状态 、 目标状态 和 障碍 。9P215X2
2.理解问题需要两个重要的步骤。第一个是 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忽视无关的材料 , 第二个是 确定如何表征问题 ;9P218、220
3.为了有效地表征问题,问题解决者可以使用 符号 、 列表 、 矩阵 或 视觉表象 。9P220
4.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 表面 特征, 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 结构 特征。9P233
5.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人们使用得最为广泛的策略是 手段-目的策略 和 类推 ;9P223
6.在手段—目的策略中,针对每个亚问题,人们尽力缩小 初始状态 和 目标状态 之间的差异。9P223 7. 我们当前努力解决的问题通常称作 目标问题 ;过去我们所解决过的类似的问题通常称作 源问题 。9P229 四、名词解释
1. 问题空间: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9P223 2、问题同构:这些有着同样的根本结构和解决办法,但细节不同的问题称作问题同构。9P228 六、论述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9P232
答:(1)专业知识:一般来说,专业知识不会轻易地就能获得。在问题解决的许多阶段上,专家同新手到底有怎样的不同:①知识基础②记忆:专家的记忆技能是非常特异的。③表征: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结构特征。④问题解决途径:他们更可能使用手段-目的策略。元认知技能:专家对自己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强,更好地判断问题的难度。更好地意识到什么时候他们正在犯错误,更恰当地分配时间。
(2)心理定势:一种心理上的惯例或不动脑筋的僵化,这种惯例或僵化往往阻碍有效的问题解决 (3)功能固着:是我们给物体所指定的功能,倾向于是固定的或稳定的。
(4)问题的性质:顿悟和非顿悟问题。当我们解决类似顿悟问题时,问题的解决办法,通常会突然闯入我们的头脑。而且,我们会立即认识到这个解决办法是正确的。相比之下,当我们遇到非顿悟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推理技巧和一套常规的解决程序,逐渐地解决问题。自上而下加工不恰当地支配了人们的思维。越是坚持自上而下思维,越是难以从这种境地中走出来。
第十章、推理
1. 下列关于推理情境阐述正确的是 ( ABCD )。10P245
A. 肯定前件会导致正确的结论 B. 肯定后件会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C. 否定前件会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D. 否定后件会导致正确的结论
2. 导致错误结论的推理情境有( BC )。10P245
A. 肯定前件 B. 肯定后件 C. 否定前件 D. 否定后件
1.肯定 后件 和否定 前件 都属于会导致错误结论的条件推理情境.10P245
信仰偏向效应:我们的背景知识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当我们在推理过程中基于先前的信仰而不是逻辑规则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信仰偏向效应。10P249 五、简答题
1.什么样的证据能够证明,关于合理性的信仰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方法?10P256
答:饮酒年龄研究证明,关于合理的信仰,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方法:在Griggs和Cox的研究中,年龄不超过19岁的卡片上,年龄标志为“16岁”。.研究证明,关于合理的信仰,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方法,即是否翻看年龄不超过19岁的卡片,检查这张卡片另一面上饮料的名称。Kirby对这个饮酒年龄任务做了部分调整,使得一种条件下年龄不超过19岁卡片上的年龄标着为“4岁”,而另一种条件下,年龄不超过19岁卡片上的年龄标志为“18岁”。 结果发现,同设计到检查一个4岁的孩子是否正在引用啤酒这种测验相比,当测验设计到检查一个18岁的人是否正在饮用啤酒时,人们更可能使用否定后件的方法。 实验说明了:合理性(一个18岁的人饮用啤酒要比一个4岁的孩子饮用啤酒合理得多)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证伪的推理方法。 2.Johnson—Laird等人(1972)的信封邮票任务实验是如何做的?能说明什么问题?10P257 答:1..信封邮票任务,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
2..他们向被试呈现四种材料,一种是未封口的信封的背面,一种是封了的信封的背面,另外两种是分别贴 有50里拉和40里拉邮票的信封的正面。被试的任务是检查寄信人是否违反了邮政局关于“封了的信封必 须加贴50里拉邮票”的规定。他们要求被试回答,为了检验寄信人是否遵守了下面的规定,被试应该翻看 哪一个或哪几个信封;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翻看了那个封了的信封和那个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 封。翻看封了的信封,本质上属于肯定前件,而翻看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本质上属于否定后件。 3..这项实验说明,在“抓住不守法者”这种具体的实际的推理任务中,人们能够自发地应用否定后件这种证伪 的推理方法。 六、论述题
1.Wason(1968)的字母数字任务实验是如何做的?能说明什么问题?10P253
答:1..Wason(1968)有关证实偏向的经典实验。Wason所用的材料为四张正方形卡片,每张卡片一面上有一个英文字母,另一面上有一个数字。这四张卡片上的字母和数字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即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的话,那么,它的另一面是偶数数字。Wason要求被试回答,为了查明这个规则是真还是假,需要翻看哪一张或哪几张卡。在Wason的经典实验中,大多数被试翻看“E”卡片,实质上采取了肯定前件的方法。人们渴望肯定前件,而不愿意通过寻找反例否定后件。
说明了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的证实偏向。人们宁愿尽力志证实一个假设,而不是尽力去证伪。在他的经典实验中,平均89%以上的被试使用证实假设的策略。人们渴望肯定前件,而不愿通过寻找反例否定后件。只有25%的被试选择否定后件这种合适的策略。 2.哪些试验能够说明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 10P253
答:1..Griggs和Cox(1982)的饮酒年龄任务实验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研究证明,关于合理的信仰,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方法,结果发现,同设计到检查一个4岁的孩子是否正在引用啤酒这种测验相比,当测验设计到检查一个18岁的人是否正在饮用啤酒时,人们更可能使用否定后件的方法。 实验说明了:合理性(一个18岁的人饮用啤酒要比一个4岁的孩子饮用啤酒合理得多)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证伪的推理方法。
3..信封邮票任务,这项实验说明,在“抓住不守法者”这种具体的实际的推理任务中,人们能够自发地应用否定后件这种证伪的推理方法。
3. 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典型地采用哪几种认知策略?10P249
答: 1..信仰偏向效应:当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基于先前的信仰而不是逻辑规则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信仰偏向效应。当问题的逻辑与人们的背景知识发生冲突时,人们更可能犯错误。信仰偏向效应体现了自上而下加工的作用。
2..仅仅构建一个前提模型:有个推理问题:“如果她看到她朋友的话,那么,她会去看戏。她没有见到她朋友。”Byrne(1989)以
大学生为被试,发现高达46%的被试错误地得出结论,“她不会去看戏”。显然,这些被试建构了单一的心理模型,其中,她去看戏的唯一理由是见到她的朋友。在另一个条件下Byrne加入了一个额外的前提,“如果她见到她的弟弟,那么她会去看戏。”显然,这个额外的提示鼓励被试,另外建构了一个包括弟弟的心理模型。这样,被试相信,即使没有朋友,她也可能去看戏。
3、违法变换:解释性错误叫做违法变换。所谓违法变换是指,我们不恰当地把部分问题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当人们使用否定前件这种错误的方法时,就会犯违法变换错误。
4..证实而不是证伪:当解决实验室中的推理问题时,我们的背景知识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平均89%以上的被试使用证实的策略。人们渴望肯定前件,而不愿通过寻找反例否定后件。只有25%的被试选择否定后件这种合适的策略。研究证明,关于合理性的信仰,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方法。当被试所接受的是具体并且熟悉的任务时,成绩更好。 5..不能把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