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危机管理教案
的某一范围或某一层面,而是会迅速扩散,有可能使一次初始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灾难迅速升级为全国乃至世界性危机,例如疯牛病、“非典”和禽流感的扩散,恐怖活动的蔓延升级等。
二、 公共危机的巨大危害性
公共危机是突如其来的公共性灾难,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它不仅严重威胁和毁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会导致社会失序或经济倒退。
(1)公共危机会导致大批公众的死伤,并且会造成心理创伤。一是各种自然灾害性危机对人类生命的极大伤害,例如,1923年9月,日本关东大地震死亡人数达到13万;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4万,此外还有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2008年5月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造成6.9万人遇难,3.74万人受伤,1.79万人失踪;2004年12月份印度洋地区强震引发的海啸,死伤惨重,死亡人数超过15万。据国际组织的调查,20世纪90年代,全球各种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导致6.2万人死亡。2001年全球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危机712起,致死3.9万人,受伤人数达到1.7亿。二是各种公共卫生危机对公众生命健康的危害。14世纪黑死病(流行性淋巴腺鼠疫)横扫欧洲,夺取2500万人的生命。19世纪至今,流感病毒在全世界发生多次大范围传染,其中危害最大,损失最严重的是1918年流感的世界性蔓延。当年,全球就有5亿多人感染流感,其中500多万人死亡。仅在美国就有55万人丧生,这比该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阵亡的总数还多。目前世界
5
上疟疾每年发病人数高达5亿,仅1997年就造成150万到270万人死亡。从2003年初春SARS危机肆虐到当年6月疫情基本平息,全球SARS患者累计8450人(含疑似病例),死亡810人。至2003年8月,中国有5327人感染SARS病毒,349人丧生。三是各种公共安全事故造成了人员的伤亡。1986年4月,苏联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仅在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就有5.5万人丧生,7万人称为残疾人,30多万人受到放射伤害死去。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为核事故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儿童。在乌克兰的核受害者中最常见的是甲状腺疾病、造血系统障碍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2003年12月,中国重庆开县发生特大井喷事故,直接夺命243人。四是公共危机对社会公众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心理伤害。苏联核电站泄漏事件,周边患病儿童数量骤然增加,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由此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伤害将长久难以消弭。四是政治和社会危机事件对人类生命的伤害,包括战争、暴乱和恐怖活动等等,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伤亡。
(2)公共危机导致资源的巨大毁损和流失,并严重破坏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2003年SARS肆虐时,中国的旅游、餐饮、运输、商贸等行业都遭受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干扰。据亚洲银行统计,亚洲因2003年SARS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在280亿美元左右,中国遭受的损失在600亿以上。可以说,公共危机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6
(3)公共危机导致社会的失序和动荡不安。无论何种性质的大规模的突发性公共危机,都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引发社会的恐慌和动乱。有论者分析旧时代在灾荒岁月农民由于饥民或流民,而后为了生存又沦为土匪的如下过程:
农民→灾害→饥民
“饥寒起盗心”的精神扭曲固然与人的道德伦理失守有关,而生存环境的剧变所形成的高压对人们铤而走险行为方式趋向极端化的催化作用不可忽略。在现代社会公共危机中人们被迫沦为匪盗的情况虽然已不多见,但是公共危机的发生导致社会运行秩序破坏,公众生活必需品或能源供给紧张或中断,这都必然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情绪失控。而此时如果又出现相关信息传播沟通不畅,就更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加速公共危机的蔓延和恶化,放大和加重公共危机的危害及治理的难度。
(4)公共危机有可能极大地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声誉,贬抑政府的公信力。环境破坏性、公共卫生性或技术事故性公共危机的爆发则必然使公众对政府对有关领域、部门或社会组织的管理效率产生极大的怀疑和忧虑。即便是不可控的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的突袭,也会让公众质疑政府及政府部门对有关问题的预测、预报、预警和应急的机制和能力。因此,公共危机的爆发有可能从许多方面贬抑和破坏政府
7
坐以待毙 饿死
铤而走险 成为土匪被杀或土匪存活
的形象。而公共危机爆发后,对危机的回应、化解和善后更是对政府智慧、能力和公信力的极大挑战。如果这些工作能使公众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那么政府的形象会得到一定的弥补甚至某种程度的改善,反之,则是雪上加霜,危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甚至后者的合法性基础。
三、公共危机管理
1.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理念
公共危机管理是在社会面临不期而至的重大灾害、灾难或冲突动乱的危机关头实施的管理活动,是一种非常态的公共事务管理。因此,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必须秉持如下理念实施管理,才能有效回应和化解危机。
(1)以人为本的理念。
(2)防范为先的理念。一是预测;二是预警,在公共危机可能发生之前警示社会和公众,以利于未雨绸缪,形成应对危机的心理和资源准备。三是预防预控,以求使危机免于发生(例如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政治社会类型的危机),并使那些无法防止的公共危机事件(例如由不可控或不可抗的自然力所引发的危机类型)带来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
(2)资源整合理念。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整合。 2.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对策
(1)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应起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职责。
(2)建构和完善公共危机治理的组织体系,建构能实现统一领
8
导、分工合作的职能机构,形成有效运行危机治理体系,其中包括建立国家共给弄个危机治理委员会,作为全国危机治理的协调中心,建构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及公民合作治理公共危机的体制和机制。
(3)制定国家公共危机治理总体的与针对不同类型公共危机治理的战略、策略、政策和预案,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层面也要完成这样的相应工作。
(4)建构和完善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公共危机治理实现法制化。
(5)建构公共危机治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为管理提供充分、及时有效的信息与信息沟通机制和平台。
(6)建构公共危机治理的资源供给和保障体系。
(7)培育公共危机治理文化,使各级政府和公众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认识从观念、价值、方法和技术不同层面不断得到提升。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