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支持成都、绵阳、自贡、德阳、广安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 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加 快建设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加快推动园区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使产业园区成为城镇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坚持“ 积极发展、扩区建园,提高办园水平冶和 “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要求,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模式,用好引导资金,推动扩区升位,实现集群发展。推进省内区域合作 发展,支持市(州)之间建立合作产业园区, 发展“飞地”园区,加强重要产业之间的协作和配套。构建 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依托中心城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立内陆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
(九) 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以产业聚集区为依托,根据产业聚集区和人口居住区的需要,科学规划城市新区,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弥补现有城区功能缺陷,突破发展局限。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突出城镇发展
特色,注重城镇风貌塑造和品位提升,推进产业文明与城市文化 相融发展,推行低碳建筑,建设绿色城市,把城市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及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
加快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 个“产业成都”,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新城区。依托德阳、绵阳、广元、攀枝花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以重大装备、数字视听、军民结合、钢铁钒钛等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区、宜宾五粮液工业集中区“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及五粮液、 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全兴、沱牌等名酒名镇打造,创建以酒产业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自贡、乐山、 内江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以节能环保、光伏硅材料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资阳、遂宁城市新组团,创建以汽车、机车制造和现代物流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
繁荣发展城市经济。 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通信、物流、会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提升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
闲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等都市型农业。
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十)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分区,把宜居放在首位,优先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并做到宜居、宜业、宜商的有机统一。主动适应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急剧扩张的新要求,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城市规模、容量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根据区域产业和城镇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和加快建设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道路、防洪排涝、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产业和城镇的保障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体系。
(十一)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功能性项目,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避难场所和生活应急供应系统,增强城市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加强小城镇和乡集镇的公益性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 向农村覆。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加大民生类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建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六、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十二)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 所(含租赁)的农村居 民,只要本人申请,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均可在当地申请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大中城市要根据实际承载能力,对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 所(含租赁)的农村居民放宽落户条件,尽力吸纳农村转移人口。 对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实行“ 居住证”制度,持证人员根据条件 在居住地享受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各种公共服务,只要符合居住地转户条件的,根据本人申请转为城镇户口。
(十三) 构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在区域、城乡、产业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政府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打破区域壁垒和产业分割,提高土地、水、电力、油气等资源在地区、产业间的集约利用程度。探索建立科学反映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 规模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
(十四)构建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及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合理再分配,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积极落实资源税费改革政策,补偿资源开采区生态修复。 大力探索水电、油气等资源地和使用地的利益互补机制,积极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