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2008届-分离思考题及习题
《生物分离工程》思考题
概论
试述生化物质提炼过程的特殊性及工艺流程概况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
1.试述除去发酵液中Ca2+、Mg2+、Fe3+离子的方法和杂蛋白质的方法。
2.用ζ电位来解释溶液中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稳定存在的原因?凝聚和絮凝的机理有何不同?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是哪些?絮凝剂的分类。 3.怎样衡量各种不同滤饼的特性?试述测定量比阻的方法。 4.影响过滤速度的因素是什么?可采用哪些方法来提高过滤速度?
细胞破碎
1.了解微生物细胞破碎的各种方法。
2.包含体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3.什么是蛋白质的复性,蛋白质复性时应注意什么?
沉淀法
1.蛋白质为什么可以采用盐析法进行沉淀分离?(NH4)2SO4为什么是最常用的盐析
沉淀剂? 2.在cohn经验式logS=β-KsI中,影响常数β、Ks 因素是哪些? 3.经实验知道,某一蛋白酶符合cohn经验式,并在18℃,pH7.5的条件下测得β=4.9、
Ks=0.32,试估算在酶活力为5000μml的蛋白酶溶液中加入60%饱和度的(NH4)
2SO4[相当于
456g盐/L溶液]进行盐析沉淀时,蛋白质沉淀是否充分?计算收率为多
少?[假设沉淀前后溶液体积不变。S单位为μ/ml]。并讨论当原液浓度变化时,沉
淀收率的变化情况。
4.等电点沉淀及有机溶剂沉淀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是什么?
吸附法
1.分子间的作用力可分为哪几种?
2.何谓Langmuir吸附等温线?
3.了解大网格吸附树脂主要物理性能的测定方法。
4.总结采用大网格吸附剂时,应怎样考虑吸附条件和洗脱条件?
5.有一弱碱性物质,已知PK1=7.3,PK2=8.2,分子量1100,易溶于乙醇、丙酮、丁酯
等有机溶剂中,难溶于水,中性下较稳定,pH>9及pH<4都不稳定,今拟选用大网
格树脂提取,试讨论应如何选择树脂的孔径,比表面?并设计提取工艺路线[吸附和解吸条件]。说明理由。
6.林可霉素为一弱碱性抗生素,分子中有一个胺基,其pK=7.6。在pH<2.0和pH>11
的溶液中稳定性较差。林可霉素盐酸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极低的有机溶剂,其游离碱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而易溶于乙醇(δ乙 =12.7); 丁醇(δ丁 =11.4);丙酮(δ丙 =10.0); 2---丁酮(δ2-丁 =9.3)等有机溶剂。今拟采用大网格吸附法提取,并选择Amberlite XAD-2为吸附树脂(δ聚=9),试考虑(1)适宜的吸附pH范围?说明原因。(2)可采用的洗脱条件是什么?说明理由。 7.某厂青霉素提炼工段采用pH=2时,用醋酸戊酯抽提,然后再用pH=7的缓冲液抽
1
提。如在发酵液中出青霉素外,尚有一有机酸存在,pK=4在醋酸戊酯与水之间的(真正)分配系数为40,试问该杂质有机酸能否出去?已知:青霉素的pK=3,在醋酸戊酯与水之间的(真正)分配系数为20。
有机溶质萃取法
1.解释化合物PK值和两性物质PI值的含义。酸性基团和碱性基团呈离子型式和游离
分子型式存在时,各应满足什么pH条件?两性物质,当pH
离子浓度最大?
2.什么是弱电解质的表观分配系数?说明表观分配系数与pH关系式的推导过程。表
观分配系数和热力学分配系数在含义上有何不同? 3.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萃取到丁酯中,发酵液与丁酯的体积比为1∶1,萃取条件为
pH=2.5,T=10℃,发酵液效价为20000μ/ml。萃取达到平衡时,测得废液效价为645.2μ/ml,求萃取时的表观分配系数及热力学分配系数。[青霉素pK=2.75]
如欲将上述丁酯相中青霉素反萃取到水相缓冲液中,丁酯与缓冲液的体积仍为
1∶1,pH=7.0 ,T=25℃。试通过公式估算反萃取的表观分配系数。
4.溶剂萃取分离A和B两种抗生素,初始水相中A和B的浓度(g/dm3)相等,A和B
的分配系数与其浓度无关,分别为10和0.1。利用混合、澄清式萃取操作,设每级萃取均达到分配平衡,并且萃取前后各相体积保持不变。
⑴若采用一级萃取,萃取水相中90%的A,所需相比(即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 应是多少?此时有机相中A的纯度(即A占抗生素总质量的百分数)是多少?
⑵若采用多级错流接触萃取,每级萃取用新鲜的有机相,相比均为0.5,计算使A在有机相中的收率达到99%以上所需的最小萃取级数,并计算有机相中A的实际最大收率和平均纯度。
⑶若采用3级逆流接触萃取,计算使A在有机相中的收率与第(2)问相同所需的相比。
5.什么是单级萃取,多级错流萃取和多级逆流萃取?画出各种萃取方法和流程图(包
括混合罐和分离器)。记住理论收率的计算公式。
6.有一弱酸性物质,当发酵滤液用有机溶剂二级错流萃取时,表观分配系数为27,每级中加入的有机溶剂体积都是发酵滤液的1/3,然后,将两级得到的萃取合并,在相同的温度下,再用缓冲液二级逆流反萃取,表观分配系数为24,最后得到的萃取液体积是发酵液的1/6,求经过这两步骤操作后总的理论收率是多少? 7.以醋酸丁酯萃取青霉素发酵液,采用单级萃取,醋酸丁酯与滤液的体积比为1:2.5,
萃取温度0℃,pH为3。萃取结束后以溶媒体积1/4的水在pH7时进行反萃取。设萃取过程完全无青霉素的破坏损失。求此萃取及反萃取的理论收得率及总收得率。
经测得醋酸丁酯·苄青霉素·水三元系统在0℃,pH2.5时的分配系数K=30。青霉素的pK值2.75。
8.在上例中为了提高理论收率和浓缩倍数,采用多级逆流萃取,萃取条件为pH3,温
度0℃,求浓缩倍数为6倍时,要求理论收率为97%时所需的理论级数。 9.在实际萃取操作时,pH条件的确定应从哪几方面同时考虑?pH对分离程度的影响
如何? 10. 萃取时水相采取缓冲液的原因?温度及加盐析剂对萃取操作有何影响?
2
11. 发酵液萃取时,为什么会发生乳化现象?乳浊液的类型决定于哪些因素?破乳化的方法有哪些?选择去乳化剂时,应同时考虑哪些因素?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 超临界流体有哪些性质?超临界流体原理是什么? 2. 什么是夹带剂?它有什么作用?
离子交换法
1. 什么是离子交换树脂?其结构是怎样的?
2. 简述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型树脂性能的区别?
3. 大网格树脂和凝胶树脂在结构特性上有何区别?大网格离子交换树脂有哪些优点?
4. 什么叫树脂的交链度?它与凝胶树脂孔径大小有何关系?大网格树脂孔径大小主要与什么有关?
5. 掌握我国树脂的系统命名方法。试述下列几种常用离子交换树脂的骨架及功能团:1×7,110,101×4,201×4,122,330,1×25。
6. 树脂的预处理和再生方法怎样?各种理化性能的测定方法如何?
7. 什么是离子交换树脂的总交换容量、工作交换容量及相对交换容量? 8. 如何正确理解有机大离子的离子交换平衡方程式。 9. 影响选择性系数K的因素有哪些?
10. 离子交换过程由哪几步组成?影响交换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11. 欲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动态法交换吸附新霉素,为了确定树脂层是否全部达到饱和,可采取什么最简方法?
12. 总结用离子交换法提取生化物质时,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树脂及最佳操作条件? 13. 弱酸101×4钠型树脂吸附链霉素的容量为7.00meq/g干Na型,而其总交换容量为9.35meq/g(干H型),试求其相对交换容量。 14. 有一弱酸性物质,已知其pK=2.5,易溶于乙醇、丙酮中,在中性下较稳定,pH过低或过高时都不稳定,尤其在碱性下稳定性更差。试讨论应选用何种离子交换树脂来提取较为合适,决定其吸附和洗脱条件,并说明原因。
膜分离过程
1.简述超滤、微滤、反渗透、电渗析的基本原理,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不对称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有何优点?为什么会形成不对称结构?主要的膜材
料有哪些?
3.超滤器主要有哪些型式?操作方式可分哪几种?
4.何谓水通量、截留率和截断分子量?截断曲线陡直有何优点?影响截留率的因素是
哪些?
5.什么是浓差极化现象?膜面形成凝胶层后,压力和主体溶液浓度对超滤速度有何影
响?料液的流速和温度对超滤速度有何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轻浓差极化现象?
6.膜的清洗方法有哪些?
3
色谱法
1. 什么叫色谱分离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 混合物用迎头分析法进行层析时,能否得到纯组份?能否知道混合物中含有的组份数?洗脱分析法的优点是什么?
3. 为什么会引起色层的拖尾现象?梯度洗脱法为什么能减轻拖尾现象?
4. 分别叙述吸附色谱、分配色谱及离子交换色谱的分离机理,作为固定相和移动相的介质分别是什么?选择固定相、移动相的原则是什么? 5. 如何通过pH层离法来确定萃取时溶液的最适pH? 6. 试述凝胶色谱的分离原理及优点。常用的凝胶有哪些?
7. 亲和层析的原理是什么?载体和配基应符合什么条件?引入“手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正确选择吸附和洗脱条件?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