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病生总结

病生总结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4:57:10

二、呼吸性酸中毒

1、呼吸性酸中毒:CO2 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升高pH呈降低

趋势为特征的酸硷平衡紊乱。

(一)原因和机制

1、CO2排出受阻: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道阻塞;呼吸肌麻痹;胸肺部病变。 2、CO2吸入过多:通风不良。 (二)机体的代偿调节

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主要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细胞内缓冲,不易完全代偿。 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主要为肾脏的代偿调节(需3~5天),可完全代偿。 (三)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功能改变: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扩张。

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高浓度CO2:脑血管扩张持续头痛;高浓度CO2:CO2麻醉,

精神错乱、震颤、嗜睡、昏迷(肺性脑病)。

(四)酸碱平衡常用指标的变化趋势

1、原发性变化:PaCO2升高 ,AB>SB。

2、继发性变化 (肾和细胞代偿) :HCO3升高; SB、AB、BB升高,BE正值增大。 三、代谢性碱中毒

--

1、代谢性碱中毒:细胞外液HCO3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增多、pH呈上

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硷平衡紊乱。

(一)原因和机制

1、酸性物质丢失过多:经胃丢失,剧烈呕吐、胃液吸引术、酸性胃液大量丢失;经肾丢失,

应用利尿剂,低氯性碱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低钾性碱中毒。

2、HCO3过负荷:摄入或输入过多碱性药物或含柠檬酸盐抗凝库存血、有机酸盐代谢生成

HCO3,合并肾功能受损。

3、H+移入细胞内:低血钾;H+向细胞内移动肾泌H增加。 (二)机体的代偿调节

1、血液的缓冲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即刻);

2、 肺的代偿调节 (快速,几分钟~24小时):呼吸抑制

++-

3、 肾的代偿调节 (缓慢,3~5天):泌H泌NH4 减少,HCO3重吸收减少. (三)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γ- 氨基丁酸↓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意识障碍。

2、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释放氧↓、脑供氧不足、精神症状、意识障碍。 3、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腱反射亢进、抽搐、惊厥。 4、低钾血症:肌无力、麻痹、心律失常。 (四)酸碱平衡常用指标的变化趋势

1、原发性变化:HCO3升高 ,SB、AB、BB升高, BE正值增加 2、继发性变化: PaCO2 升高(呼吸代偿) , AB>SB 四、呼吸性碱中毒

1、呼吸性碱中毒:肺通气过度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硷平衡紊乱。 (一)原因和机制

1、肺通气过度:低张性缺氧肺疾患、呼吸中枢直接刺激或精神障碍、机体代谢旺盛、呼吸机使用不当。

5

(二)机体代偿调节

1、急性呼吸性碱中毒:主要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细胞内缓冲, 不易完全代偿。 2、慢性呼吸性碱中毒:主要为肾脏的代偿调节(需3~5天),可完全代偿。 (三)酸碱平衡常用指标的变化趋势

1、原发性变化:PaCO2降低, AB

2、继发性变化(肾和细胞代偿) :HCO3 降低,SB、AB、BB降低, BE负值增大。 (四)对机体的影响

1、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感觉异常、眩晕、气急、胸闷、、抽搐、意识障碍。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是指同—病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pH 7.35~~~7.45 >7.45 碱中毒 <7.35 酸中毒 --原发变化 HCO3↓ PaCO2↑ 正常 HCO3↑ PaCO2↓ --代偿 代偿变化 PaCO2↓ HCO3↑ PaCO2↑ HCO3↓

混合 类型 代酸 呼酸 代碱 呼碱

原发变化和代偿变化方向不一致,是混合型;二者变化方向一致,在代偿范围是单纯型,否则是混合型。

第五章 缺氧

1、缺氧:由于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用氧障碍),导致组织

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1、血氧分压:溶解于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影响因素:吸入气氧分压,外呼吸的功能。 2、血氧容量:100 ml血液中Hb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影响因素:Hb的质和量。 3、血氧含量:100ml 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影响因素:血氧分压、血氧容量。 4、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指Hb结合氧的百分数。影响因素:血氧分压 (PO2) 。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病因和发病机制

整个呼吸过程主要涉及“肺部涉氧—血液携氧—循环运氧—组织用氧”四个环节,任一环节障碍均可引起缺氧,分别称: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一、乏氧性缺氧 1、定义:由于吸入气中血氧分压降低或外呼吸功能障碍所致的缺氧。基本特征:PaO2降低,

又称低张性缺氧。

2、原因:1)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高原/高空、矿井/坑道,大气性缺氧);

2)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呼吸性缺氧);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先天性心脏病)

3、血氧变化特点:①PO2↓②动脉血氧含量↓③血氧饱和度↓④血氧含量正常或↓。 4、缺氧机制: PaO2↓→ 氧的弥散速度 ↓→ 弥散量 ↓→ 组织缺氧 5、临床表现:紫绀 Cyanosis 脱氧血红蛋白 >50g/L 二、血液性缺氧

1、定义:由于Hb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 血氧含量降低或Hb释放氧不足所致的缺氧。

6

因外呼吸功能正常,故PaO2和SO2正常,又称等张性缺氧。

2、原因:1)贫血,血红蛋白含量↓携带氧量↓;

2)一氧化碳中毒,碳氧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其他血红素氧亲和力↑; 3)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高铁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

3、血氧变化特点:①PaO2正常②血氧饱和度正常③动脉血含氧量下降④血氧含量正常或↓。 4、缺氧机制:氧含量?↓→ 氧弥散时 PaO2快速↓→ 弥散速度和量 ↓→ 组织缺氧。 5、临床特征:皮肤粘膜:--- 苍白(贫血);---呈樱桃红色(鲜红, 一氧化碳);-- 咖啡色(棕

褐, 高铁血红蛋白//肠源性青紫)

三、循环性缺氧

1、定义:由于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流量减少而引起的供氧不足。基本特征:运氧障碍,又称

低动力性缺氧。

2、原因:1)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心力衰竭、休克,全身血流减少或者减慢);

2)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动脉硬化、血栓或栓塞、血管受压或痉挛,局部性血流

减少或减慢)。

3、血氧变化特点PaO2, SaO2、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正常;动-静脉氧差↑。 4、缺氧机制:单位时间内从毛细血管流过的血量 ↓→弥散到组织细胞内的氧↓。 5、临床特征:脱氧血红蛋白→ 紫绀 四、组织性缺氧

1、定义: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由于组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氧而引起的缺氧。

基本特征:用氧障碍,又称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2、原因:1)组织中毒(氰化物、砷化物、硫化物、甲醇,组织中毒性缺氧)

2)维生素缺乏

3)线粒体损伤(放射损伤、细菌毒素、严重缺氧等)

3、血氧变化特点:PaO2, SaO2,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正常;动-静脉氧差↓。 4、临床特征:氧合血红蛋白→玫瑰红色。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一、呼吸系统

1、代偿性反应:呼吸深、快,肺通气量增加,吸入氧增加。

2、损伤性变化:高原肺水肿(进入4000m高原后1~4d内出现胸闷,咳嗽,发绀,呼吸困

难,血性泡沫痰,肺部湿罗音的临床综合征)、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抑制,呼吸不规则)。

二、循环系统

1、代偿性反应:心输出量增加,肺血管收缩,血流重新分配,维持合适通气/血流,毛细血

管增生。

2、损伤性变化:肺动脉高压、心肌舒缩功能降低、心率失常、静脉回流减少→→心力衰竭

(肺源性心脏病,高原性心脏病)。

三、血液系统

1、代偿性变化:红细胞和Hb增多,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增加组织供氧;Hb释放氧能力增

强。

2、损伤性变化:血液粘滞度增高;外周阻力增大;心脏后负荷增高; 四、中枢神经系统

1、代偿性反应及损伤:轻度缺氧或缺氧早期:血液重新分布保证脑组织血供;严重缺氧或

长时间缺氧:脑水肿和脑细胞受损→神经系统障碍。

7

五、组织细胞

1、代偿性变化:线粒体↑ 呼吸酶活性↑;肌红蛋白↑;糖酵解↑;低代谢状态;

2、损伤性变化:①细胞膜损伤(Na+内流→细胞水肿;K+ 外流→细胞外高钾,胞内钾↓,

合成代谢↓;Ca+内流→激活磷脂激酶→促进自由基生成;)。

②线粒体损伤(氧化应激、钙超载等→线粒体肿胀崩解→→ATP生成↓)。③ 溶酶体损伤(酸中毒、钙超载等→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

第六章 发热

1、发热: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0.5℃)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1、发热激活物:能激活机体产内源性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内生性致热原(EP)的物质,

称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致热源(细菌及其毒素、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和一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其他致炎物)

二、内生致热源

1、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常见种类:IL-1,TNF,IFN,IL-6。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1、正调节中枢:微量致热原或发热介质→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明显发热反应(热

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发热时→POAH内发热介质含量显著↑?

2、负调节中枢:使体温上升不超过热限 (二)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直接作用于温调中枢 2、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温调中枢 3、EP通过迷走神经向温调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参与发热的中枢机制,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的中枢介质。

EP →体温调节中枢 → 释放介质→?调定点改变

1、正调节介质:①前列腺素(主要是PGE2)

②Na+/Ca2+比值↑:EP→下丘脑Na+/Ca2+↑→cAMP↑→调定点↑ ③环磷酸腺苷(cAMP)

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CRH) ⑤一氧化氮(NO):作用于POAH/OVLT,刺激棕色脂肪组织代谢产热;

抑制负调节介质合成和释放。

2、负调节介质:发热极少超过41℃——发热的自我限制机制。

①精氨酸加压素 (AVP);②黑素细胞刺激素 (a-MSH);③膜联蛋白A-1 (annexin-A1)。 四、发热基本环节(及要点)

1、信息传递→中枢调节→调温反应 五、发热的时相

1、典型的发热过程分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体温持续(高峰)期;体温下降(退热)期。 (1)、体温上升期: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临床表现:寒战、恶寒、

皮肤苍白、“鸡皮疙瘩”。

8

搜索更多关于: 病生总结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二、呼吸性酸中毒 1、呼吸性酸中毒:CO2 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升高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硷平衡紊乱。 (一)原因和机制 1、CO2排出受阻: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道阻塞;呼吸肌麻痹;胸肺部病变。 2、CO2吸入过多:通风不良。 (二)机体的代偿调节 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主要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细胞内缓冲,不易完全代偿。 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主要为肾脏的代偿调节(需3~5天),可完全代偿。 (三)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功能改变: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扩张。 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高浓度CO2:脑血管扩张持续头痛;高浓度CO2:CO2麻醉,精神错乱、震颤、嗜睡、昏迷(肺性脑病)。 (四)酸碱平衡常用指标的变化趋势 <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