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如何学会语文
功能,其标题真是美极了,不禁让人联想到了白蛇娘娘所盗的灵芝仙草。 《浅水养巨鳄》,让人一见真是不知所云,“浅水”是如何养“鳄”呢?况且又是“巨鳄”。其实文章写的是浅水县出了大贪官,把浅水县的大贪官比喻成“巨鳄”,此标题可谓美至极了,真是妙不可言。
类似的标题还有《太阳从西边出来》、《落花时节又逢“春”》、《老当益“妆”》、《舞台上的“洋”贵妃》、《莫把严惩当“言惩”》等等。 四、变换角度 点石成金 推陈出新
一根竹筷子,平放在桌上,像是一条“线”,竖直起来俯视又是一个“点”,旋转起来成了一个面,放在盛水的碗里却又有点“弯”。这是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因此,我们知道学生作文也要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多变换自己的角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决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随葫芦打汤”,别人已经说了N遍了,你再说上N+1遍,岂不令人生厌?文章观点新、内容新,所拟题目自然而然就新。 笔者曾经写过一遍下水作文《我们需要发扬范进精神》,(此文在广州出版社《中国语文教师范文精品》1998年8月)范进醉心功名,一味科举,中举后因喜而疯,是反面人物,早已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有何精神可言?我变换角度,挖掘出范进刻苦认真,坚毅顽强,不屈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劝勉广大同学应发奋努力的学习,可谓点石成金、推陈出新的一例。
《作文周刊》曾刊登一篇题为《弯曲的尊严》,文章论述了“尊严”有大有小,有暂时有久远,小的失尊可以换来大的威严,暂时的屈尊可以换来永久的尊严,“以屈求伸”,乃新奇之视角,其标题也熠熠生辉。 第十讲:让内容“富”起来
当前初中生写作记叙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洞,叙事空泛,描写粗略,刻画粗糙 ,文章读起来犹如白开水无滋无味。如何克服这些不足,以下几点个人体会,广大师生也许能有所借鉴。
一、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写出真情实感决不是简单的见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应该注意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所谓联想是指以生活中感知的一些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指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自己的脑子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得到大量的写作材料。比如我们可以由李逵想到武松,想到鲁智深;由红花想到绿叶,想到松树;由电闪雷鸣想到赤日炎炎,想到月朗星稀;由冰想到冷,想到天寒地冻,大雪纷纷;由宇宙飞船可以想到建立空中城市,想到在其他星球上安家落户……这样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就不至于在写作文时发愁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了。就是大作家、大手笔他们也都是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的。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为了说明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他联想到了北平的风,伦敦的雾,热带的晴天和北中国的冬天。 鲁彦在《听潮》中是这样描写夜晚平静的大海的: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吹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他又描写大海醒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
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仿佛也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以上段落写得那样有声有色,丰富多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文字中充满了联想和想象。假使我们把其中的联想和想象的成分排除掉的话,以上段落大概只剩下干巴巴的几句话,一点文采也没有了。
由此可见,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收到映衬形象,开拓意境、突出中心、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效果。 二、充分调动不同感觉
记叙文的写作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进行刻画,从不同感觉写来。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么一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都是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都是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鸟儿呼朋引伴”“唱出婉转的曲子”“牧童的短笛嘹亮的响着”是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作者从不同感觉写来,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这样写天气炎热的: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笛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结起来,接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象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从视觉上写热;“寂静”“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从听觉上写热;“烫手”从触觉上写热;三个“处处”的排比句进一步全面的写感觉,使人感到“热”无处不在,把“热”写得逼真形象。
以上都是调动了各种不同的感官,从各种不同的感觉进行描写,使描写对象清完整,活灵活现,读来生动细腻,引人入胜,使文章内容丰富,意蕴深长。 三、善于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动”与“静”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动”显示出活泼的一面;“静”则显示出凝练的一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动”和“静”是可以沟通,可以相互映衬。“静”如果有了“动”的气势,则“静”也就有了活泼的一面;“动”如果有了“静”的风度;则“动”也就有了凝练的一面。像“明月送间照,清泉石上流”“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都是以动写静的手法,读来新颖别致。
初中语文课本中也不乏其例。比如《老山界》中“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是以动写静的典范,恰恰是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证明实在是静极了。这样以动写静,描写的形象丰富而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再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写道:“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
慢。”这仍然是以动写静,反衬出“我”想看到社戏的心情之急切。“雪白的飞泉高悬在碧峰之间”这一句,飞泉本来是动态的,因为泉流迅猛,视觉感到的却是雪白一片,动凝成了静,静态的选“悬”字乃是点睛之笔,使飞泉形象传神,水流量大迅猛不言而喻。 四、巧妙地运用烘托
烘托是从其他人物的客观反映或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征。《口技》中有这么几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几句话是侧面烘托,“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惟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微笑”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老舍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云还没有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是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这一段写出了风的急骤和猛烈,写出了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写出了闪电的气魄,借对暴风雨的描绘有力地烘托了祥子的痛苦生活。
第十一讲:让材料“秀”起来
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核心。据此作文时选材要注意:必须选取确切表现主题的,为表现主题而服务;选取真实确凿的材料,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选取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选取新颖生动的材料,能够显示时代特色或包含深刻的哲理。总之“宁品鲜桃一口,不啃烂杏一筐”。所以我们选材时要百里挑一、精益求精,所选材料必须“秀”起来,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一、与时俱进 灵动鲜活
这里指选材要讲究一个“新”字。写入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时代气息,尽量关注社会的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的脉膊同时跳动。选材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腐败现象,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写出来的作文一定流淌着时代的血液,弹奏着时代的音符,闪耀着时代的火花,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平时多读书、多看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将灵动鲜活的材料纳入自己的视野、注入自己的笔端、写入自己的文章。
引入时代的活水,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比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DCD等。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然未被词典所记录,但是已为公众所认可。作文时适当引入以为点缀,也可使文章富于时代气息。 二、抚今追昔 谈古论今
这里指用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的方法。选材以史为证,将古代事实正反并
用,能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因而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比如岳飞与风波亭,屈原与汩罗江,范仲淹与岳阳楼;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苏东坡的“大江东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诸葛亮的谦思,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苏武牧羊守汉节,昭君的出塞;孔子的韦编三绝,苏秦的“头悬梁”,孙敬的“锥刺股”,车胤的“集荧”,孙康的“映雪”,匡衡的“凿壁偷光”,王羲之的“墨池”等等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典型性。那么如何选好这些事实呢?
1、选例合适,叙例恰当。选例的原则是史实要和观点相吻合,要选典型的名人、名事,可选一例,也可选多例,力求以少胜多。
2、叙述史实,可以具体,可以概括,对尽人皆知的可以概述,对人们不熟悉的要具体叙述。
3、对议论文而言,叙述史实后,还要加以分析阐述,不能以例代叙,分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三言两语,可以在叙述事例前,也可以在叙述事例后,对事例阐发议论,使事例论据与论点融为一体,更好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4、事例要全面,注意合理安排顺序了,或从古到今,或从国内到国外,总之,所用的例子要准确有力地说明观点。 三、纵横捭阖 时空飞扬 我们在写作文时,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跨越时空的阻隔,把事件缩小或放大,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东西联结而组合,,把古今中外的事物串联起来,从而为表达思想、突出中心服务。
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我的老师》这篇课文,用了七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展示师生的深情厚意。这七个小事是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发生的,由学校到家庭,由课内到课外,由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及他们结下的感情,强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再如《发问的精神》中为了证明论点作者利用事实来论证――瓦特发明蒸气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孔子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这四个事例均是名人名事,并且囊括了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这样的组合,真是天衣无缝,准确全面地论证了文章的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四、两相对比 正误对照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作文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对照来写,可以鲜明的揭示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而在这样的对比和映衬中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和所蕴涵的道理就能鲜明地表现出来,让人了然于胸。一般说来有以下三种:
1、纵比。就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状况进行对照中,着重揭示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不同之处,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它所蕴涵的道理。比如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伤仲永》,王安石所刻画的方仲永,五岁能“指物作诗立就”,十二三岁时就不能像先前那样作诗了,二十岁,就像普通人一样毫无特点了,这就是纵比。
2、横比。就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或互有差距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对错的不好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美好的事物予以肯定。如《白杨礼赞》,作者将象征北方军民的白杨树与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的楠木进行对比,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自比。就是通过对在同一事物内表现出来的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的分析论述,来阐明道理的对比方法。它与纵比的区别是:不存在时间轴上的发展变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