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 内容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 内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5:30:10

相沉积。岩性为一套棕黄色、棕褐色及灰白色粉砂粘土层、细砂层和砂砾层。按沉积韵律可划分为六个旋迥。下部物质较粗并有砂砾层透镜体,上部物质较细,有较多的钙质团块。产化石:安琪马(Anchitherium)。

上新统方山组(N2)仅见于江宁方山及汤山北射乌山顶。方山剖面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下玄武岩) 灰紫、灰黑色气孔状橄榄玄武岩与致密状橄榄玄武岩互层,夹薄层似鲕状玄武岩。厚54.3米。

中部 灰黄及黄褐色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粗砂岩及层凝灰角砾岩。厚11.1米。

上部(上玄武岩) 黑色细粒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底部夹灰红及暗紫色集块角砾岩、集块岩及层集块凝灰角砾岩。厚183.6米。汤山北射乌山顶本组地层为气孔状玄武岩,气孔较粗大的与气孔较小的玄武岩互层,可见有辉石与橄榄石,其橄榄石已蚀变成伊丁石。厚约15米。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12、第四系 (Q)

第四系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分布广泛,常形成阶地。是一套疏松的陆相碎屑沉积。

(1)下更新统雨花台组(Q1)

分布于宁镇山脉西段长江两岸,常组成阶地。在雨花台其岩性为含棕共同色粘土、砂及铁质的砾石层,砾石以石英、燧石为主,有少量火山岩、变质岩、赤铁矿、玛瑙等。砾径以3~4厘米者居多。圆度、扁度、球度均较佳。可构成2~3沉积旅迥。厚20米。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南京市菊花台的雨花台组剖面较好,厚9.6米。介绍如下;

⑤微红色砾石层,厚度变化较大(0.6~2米),在某些地点尖灭或被冲刷掉。 ④暗红色砂层,含细砾石,具单向韵律性斜层理。厚度为0.5米。 ③黄褐色松散砾石层,所含砂砾定向排列,大多数砾石长轴倾斜方向与斜层理相反,层叠瓦状。砾石大小以2×4×4.5厘米及3×7×8.5厘米为主,扁平状,成分有石英岩、燧石、脉石英、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灰岩、各种火山岩、花岗岩、暗色脉岩及石英片岩等。厚度为2.5米。

②黄暗色砂层,含细砾石,单向韵律性斜层理发育。厚度为0.6米。 ①灰白夹黄色疏松砾石层,含砂层透镜体,砂石成分与第③层发现的相同。厚度为4米。

13

(2)中上更新统下蜀组(Q2?3)

分布广泛,常形成阶地。下蜀镇出露的岩性为黄色带红的泥、细砂及粘土,其中常含灰质结核。产腹足类化石。本组在南京附近沿长江一带发育最好。厚达20米左右。南京燕子矶汽车站附近剖面可为代表,分二段岩性:

上段 灰黄色黄土质粘土。结构颇紧,垂直节理良好,故常以大块柱状体崩解。钙质含量较高,常呈拳头状结核出现。透水性较好,古土镶痕迹较差,略具铁猛胶膜,孔隙发育。

下段 棕红色粘土,结构紧密,粘性较大,常多具铁猛胶膜。崩塌后呈不规则的棱状块。透水性较差,古土壤痕迹甚为显著。与下伏雨花台组呈假整合接触。

(3)全新统(Q4)

是近代沉积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或山间冲沟、坳谷中。其岩性和成因各地不同、因地而异。长江沿岸为近代冲积—洪积层。在阶地坳谷地段常为下蜀组再搬运的沉积物,而在山间冲沟内受山体基岩所控制。长江两岸的长江冲积层以棕黄及土黄色砂质粘土和粉砂为主,常含有铁锰结核。在山间冲沟及坳谷地带,底部常有砾石层,上部为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和粉砂层等。各地出露厚度不等,在凹陷地带可达60米,在山间冲沟、阶地及坳谷中约在0~10米之间。

(二) 构造

1、褶皱

南京地区是由若干背、向斜组成的线状褶皱束。在南京城东郊褶皱束最宽,由北侧的幕府山算起,经钟山到大连山,南北宽达25公里。向东逐渐收缩,如从北面的龙潭算起向南到江宁县的汤山,褶皱束宽度变为15公里左右。更东到镇江西边的五洲山、十里长山地段宽仅8公里以内。

褶皱束的走向在西端为北东、南西方向,过汤山以东转为北东东向,在五洲山十里长山一带明显地呈近东西向。

褶皱束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总体看来似可分为三个主体构造。现自北而南分述如下:

(1)幕府山复背斜带

山露在南京城北面的上元门到燕子矶一线——幕府山,这里是宁镇山脉北带构造的代表,因长江大断裂切割,复背斜只剩下其南边的半个,北边的半个已断陷在长江河谷之下。复背斜的南半个概略地看是由两个主要的向斜及其间的一个

14

背斜组成,由北而南为劳头山向斜、嘉善寺背斜、煤炭山向斜。背斜核部出露了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地貌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现象十分清楚。如进一步研究,尚可划出更多的次一级背斜、向斜构造。

这一复背斜向东过燕子矶后因被第四系广泛覆盖,去向如何是不明确的,很可能是沿北东东向穿过长江河谷而去。其西端经上元门向西后何去也因被第四系广泛覆盖而不清。

(2)钟山-射乌山-金子山大向斜

大向斜纵贯山脉的腹腔地,由西向东穿过一些著名的山地,如钟山、射乌山、宝华山、金子山等。山脉北侧的栖霞山、龙潭、铜山一线属于本向斜之北冀,山脉南面的青龙山、孔山、九华山属其南冀之边缘,可见向斜相当宽阔。它的轴向由西段的北东,向东转为北东东,全长45公里左右,过仑山以后逐渐消失,与下述的大背斜合并。大向斜是宁镇山脉中带构造的代表。

向斜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

在钟山一带,是一个以下中侏罗统象山群为核心的开阔向斜构造,钟同本身为向斜北冀的一部分,呈单斜状。向东过东流镇,向斜内部鼓起了一个背斜,即宝华背斜,从而将大向斜分隔成为两支,北支称范家塘向斜,南支称射乌山金子山向斜。背斜核部出露的是上泥盆统五通组,向斜核部出露了中上三迭统黄马青群。这些都应当看成是大向斜中的次一级褶皱,更小的背斜和向斜在栖霞山了会近也能见到。

这些次一级背斜、向斜过仑山以后统统消失。 (3)青龙大连山-汤山-仑山大背斜

这是构成山脉南带的主体构造。由南京城东郊之淳化镇经汤山镇、韦岗,抵五洲山、十里长山,并接近镇江城,大背斜绵延60多公里。轴向在西段为北东,向东逐渐转至北东东至近东西。

本背斜的内部结构也是复杂的。

在南京城东郊的青龙山大连山一段为一简单的背斜,轴部为志留系地层,具有典型的背斜谷地貌。过大连山主峰以东经孔山至九华山一段约20多公里长度范围内,背斜轴部工业凹入,出现次一级向斜。在汤山地区称为陡山向斜,其核部由下二叠统栖霞组构成,它将背斜分隔成为两支,北支即汤山地区著名的孔山背斜,核部由五通组地层构成,南支即汤山背斜,核部为寒武系地层组成。这些背斜、向斜是大背斜中的次一级褶皱。

15

次一级褶皱过九华山以东逐渐消失。

应该注意的是,中带的大向斜与这一大背斜过仑山向东就逐渐合并,在五洲山十进而长山变成为单一的大型背斜。

从上面的叙述看出,宁镇山脉的褶皱在其走向方向上(即纵向上)表现出若干有趣的特点,首先是褶皱轴的分支与复合。分支就是一个向斜分成为两个次一级的向斜和界于其间的次一级背斜,而一个背斜可分成两个背斜和界于其间的向斜。复合是相邻的褶皱合并起来,不仅是次一级的背斜、向斜合并而消失,成为单斜,而且大一级的背斜、向斜也能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褶皱。

另一个特点是褶皱枢纽时有起伏。枢纽昂起地段,核部出露较老地层,枢纽倾伏地段,核部出露较新地层。前棕南带的大背斜,在汤山、仑山两处枢纽昂起最高,出露了寒武系地层,在西端青龙山大连山地段及东段的五洲山十里长山地段,核部仅露出志留系。

上面说的两个特点实际上是相互配合的。褶皱分支的地段正是枢纽昂起最高的地段,而褶皱复合的地段正是枢纽倾伏的地段。这种配合是符合规律的。

褶皱横剖面的不对称性也是很突出的特征,即所有的褶皱不论是第一级的,还是次一级的,褶皱两翼的倾角是不相等的。就幕府山地区(北带)而言,背斜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甚至于直立;而向斜的情况正好相反,轴面是歪的,倾向北西。就南带而言,背斜北西翼陡,南东翼缓;向斜相反,轴面也是歪的,倾向南东。在汤山地区后一情况表现得十分清楚。

净北带与南带联系起来看,宁镇山脉西段的褶皱轴面是对称式地向外倾斜,成为反扇形。横剖面的这一特点是很有意义的,认识它对于研究本区褶皱形式的原因会有帮助。

前面说的褶皱在纵向上和横剖面上的特点,从图(1-3-1)及图(1-3-2)可以看得很清楚。

2、断裂

南京地区断裂构造是十分发育的,也有若干规律性的东西。

首先,纵向断层很多,与之相伴随的有横向断层,它们形成格子状相交。 纵向断层常表现为逆冲性质。断层面倾角一般是中到高角度。它的效应是造成地层的缺失或重复,而以构成缺失为主;也造成岩层的破碎,局部形成断层角砾岩。但角砾岩的规模不一定很大,常伴随着岩石发生硅化、赤铁矿化。近断层处地层产状明显变陡或紊乱。纵向逆冲断层在幕府山地区极为普遍,这里大部分

16

搜索更多关于: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 内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相沉积。岩性为一套棕黄色、棕褐色及灰白色粉砂粘土层、细砂层和砂砾层。按沉积韵律可划分为六个旋迥。下部物质较粗并有砂砾层透镜体,上部物质较细,有较多的钙质团块。产化石:安琪马(Anchitherium)。 上新统方山组(N2)仅见于江宁方山及汤山北射乌山顶。方山剖面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下玄武岩) 灰紫、灰黑色气孔状橄榄玄武岩与致密状橄榄玄武岩互层,夹薄层似鲕状玄武岩。厚54.3米。 中部 灰黄及黄褐色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粗砂岩及层凝灰角砾岩。厚11.1米。 上部(上玄武岩) 黑色细粒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底部夹灰红及暗紫色集块角砾岩、集块岩及层集块凝灰角砾岩。厚183.6米。汤山北射乌山顶本组地层为气孔状玄武岩,气孔较粗大的与气孔较小的玄武岩互层,可见有辉石与橄榄石,其橄榄石已蚀变成伊丁石。厚约15米。与下伏地层不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