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
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5)2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许杰、废名)。 乡土文学:主要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回忆、乡愁、风土、写实。 重要的乡土作家及作品: 1、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对奇特民俗的描绘;2、彭家煌(《怂恿》)对闭塞乡村世态人情的揭露;3、台静农(《拜堂》)对宗法制度下农民心理困苦的表现。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1)强调小说抒情与主观性的主要有创造社作家: 抒情小说也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其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接纳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体小说,郁达夫是其代表作家。 郁达夫的《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创作的鲜明特色:小说有以“零余者”为代表的抒情主人公,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或宣泄;多写“时代病”,即“五四”时期青年知识者生理与心理的病态和变态,又并非展示病态,而是发泄对病态社会的不满与抗议;郁达夫的小说不太拘泥于其情节结构或语言运用的完整程度,他的小说中充溢着作者的才气、激情极其真切的感伤和忧愤,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此外,有关其小说中病态性欲的描写,是郁达夫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在当时也带有向虚伪的封建传统道德及国人矫饰习气挑战的意味。 (2)庐隐、淦女士等的“五四”抒情小说的特色: 她们与创造社和郁达夫没有承传关系。 庐隐的《海滨故人》表现新旧交替时代青年女性的精神饥渴,淦女土的《隔绝》等作品大胆袒露敢于冲破旧道德牢笼的青年女性的内心
隐秘。这些作品艺术上并不完整,但联系当时的时代精神需求来阅读,就能理解其当时受欢迎的原因。 (3)同样注重抒情却又在艺术上达到较完整的境界的本时期作家,还有冯文炳和许地山:冯文炳的《竹林的故事》等作品,以冲淡、质朴的笔调描写古朴、和谐的田园生活之美,并借鉴古典诗词的手法构设小说的意境。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的丰富的想象和宗教传奇的情节韵味。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学习提示与述要】 本章不作为重点,只作为一般文学史常识去了解。应把握的知识点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杂志、徐枕亚的言情小说《玉梨魂》、李涵秋的社会小说《广陵潮》、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系列”、 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思考的问题有:初起的新文学如何迫使旧派向“俗”定位。此外,应对近年来学术界对“通俗文学”的定义有所了解。
第五章 郭沫若 【学习提示与述要】由于时代的迁移,当今同学们读“五四”时期郭沫若的诗歌,较难进入状态。学习这一章,要注意从作品中感受独有的艺术气氛,并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诸如《女神》这样的作品,是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创作个性,从而成为文学经典。可以从“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艺术特色,主要是想象力与形式创新等方面,去把握《女神》的成功因素。第一、二两节主要论述《女神》等“五四”时期的诗歌,是学习的重点;第三节介绍“五四”退潮之后郭沫若诗风转变的作品;第四节介绍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是郭沫若在另一文体领域的贡献,也应有所了解。此外,通过阅读郭沫若诗作和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对“五四”时代自由开放又暴躁凌厉的精神特征有所感悟,这也会是一种收获。
学习要求:郭沫若艺术成就综述;(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与形式特征;《屈原》及郭沫若其他历史剧风格述要) 【知识点】《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实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 【必读作品与文献】 《凤凰涅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地球,我的母亲》 《夜步十里松原》 《天狗》 《太阳礼赞》 《瓶·第十六首:春莺曲》 《瓶·第三十七首》 《我想起了陈涉吴广》 《屈原》 《论诗三札》 《我的作诗经过》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 【思考题】 (1) 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2) 简评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说明郭诗如何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特征。 (3) 就郭沫若的《天狗》(或《凤凰涅槃》)写一篇赏析短文。 (4) 简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化 一、《女神》主人公形象 :(1)《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如何统一。这种统一集中体现在郭沫若诗中反复出现
5
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架》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人。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如《女神之再生》等); 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如《天狗》等)。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小我”是统一的。(如《天狗》、《蜜桑索罗普之夜歌》等)。 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这也可以从“五四”时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去理解。惟其如此,更真实地立体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感。 (2)郭诗那种似乎大喊大叫袒露直切的写法,今天看来太过直陋,但如能以“五四”时代刚刚觉醒过来的一代青年的心境去读,就会发现《女神》的确有不可重复的精神魅力。
二、《女神》的艺术特征( 历史传说与时代精神;激情与“自我”形象;想象、形式与色彩): 这里谈的主要是郭沫若“五四”诗歌的艺术特质 (1)《女神》的艺术想象力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与形象体系是建筑在“泛神论”的基础之上的。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 (2)《女神》的形象特征 壮阔性(如《凤凰涅槃》等))、 奇异性(如《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 飞动性(如《光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 郭沫若的自由诗有两种类型:1、一类是有外在格律,押韵、诗节与诗行大致整齐。 2、另一类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他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形式,而是在自由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整齐与和谐。 3、因为郭沫若是自由诗的首创者之一,这一体诗歌在后来有断断续续的发展。
三、从《星空》到《恢复》: (1)《女神》之后,郭沫若又创作了大量诗作:《星空》(创作于1921—1922年间),《瓶》(创作于1925年春),《前茅》(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前茅》(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这一时期的创作,已经显示出与《女神》时代诗作不同的特质,从中可以了解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2)《星空》形象体系与女神一致,缺少早期诗作那种时代的激情,但技巧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如《星空》、《冬景》等。 (3)《瓶》是爱情诗,是这一时期时代苦闷在爱情上的投影,但仍较多体现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意识精神。如《第三十七首等》。 (4)《前茅》和《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他的诗中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还有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但过于让诗歌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和让个人充当“口号人”和“标语人”,从而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 (1) 历史题材的剧作是郭沫若又一文学贡献。 “五四”时期所创作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塋》); 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2) 郭沫若历史剧的共同点: 一是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那种求进步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的法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所以郭剧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性; 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他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 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之一。 (3)《屈原》评析 郭沫若作为“诗人写剧”的个性; 郭沫若剧作的得失(如《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形象塑造,反而不如南后这个形象丰满)
第六章 新诗(一) 【学习提示】 这一章介绍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所涉及的诗人及作品文论甚多,初学者会感到头绪纷繁。最好依新诗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序,来把握其作为文学运动内部的矛盾变迁,并将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价纳入到这种“变迁”的考察。若从新诗谱系考察,其两大趋向即“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也在此期形成,且彼此相克相生,推进新诗发展与衍化。第一节回顾晚清“诗界革命”,应注意从中发现新诗运动对“诗界革命”的承传与突破;第二节考察早期白话诗,应着重了解其历史地位及其艰难试验的历程;第三节评述新诗内部第一次结构性调整,即在对早期白话诗少“诗味”的否定中,出现以自由体诗为主的开新风气的诗作;第四节评说以新月派为中心的诗人倡导的“规范化”,可视为第二次结构性调整;第五节考察初期象征诗派对“纯诗”的追求,也是对早期新诗“诗味”不足的又一种反拨;最后
6
一节介绍早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大致的流变途程,关键是把握新诗内部几个结构性调整的口号与策略。因此除了创作,应格外重视那些有影响的诗论。 【知识点】 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湖畔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派诗 【必读作品与文献】 胡适:《蝴蝶》、《一颗星儿》 沈尹默:《月夜》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汪静之:《伊底眼》 冰心:《繁星》第1、7、10、75、131首;《春水》第5、105首 宗白华:《夜》 李金发:《弃妇》 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 朱湘:《采莲曲》 徐志摩:《雪花快乐》、《再别康桥》 【思考题】 (1) 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2) 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3) 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4)评析李金发的《弃扫》,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新诗艺术发展中的价值。
学习要求:了解“五四”新诗运动始末;掌握新月派“整顿诗坛纪律”的功绩;了解早期象征派和无产阶级诗歌
一、新诗的诞生:(1)晚清“诗界革命”止于对宋诗派的模仿,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 梁启超由倡导“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黄遵宪的新诗试验。 (2)“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 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作诗如做文”的具体内容为: 1、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 2、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文,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事实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 胡适们提倡“诗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的内在联系。 (3)俞平伯、学衡派对胡适主张的质疑。 二、早期白话诗:(1) 中国第一批白话诗人有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也写过新诗。 (2) 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矛盾,显示出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的艰难过程。 (3) 早期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 1、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 2、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 (4)《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但与传统诗歌相较,其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1、虚化意象和寓言意象的大量出现; 2、强烈的主观意志。 (5)早期白话诗的贡献、价值与局限:“历史文件”性质—一方面明白而平凡;另一方面,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其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均在此。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诗创作:1921年,当新诗站住脚跟,又面临着新的内部危机与新的突破的内在要求。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旧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 (1)这一批诗人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着手进行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的《论诗三札》: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2)“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3)“小诗体”: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感受、感觉的表现,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的趋于简约化。 (4)冯至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求。 四、新诗的“规范化 ”:(1)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
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如《口供》。 形式格律化主张: 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三美即 ◎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绘画美—要与中国诗画的传统相通。 (2)新诗运动在经过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故新月派诗学主张可理解为“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3)闻一多的诗歌:爱国主义思想;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感受交织于闻一多一身;(《忆菊》、《发现》、《一句话》、《死水》) 闻诗的矛盾张力和沉郁风格。 闻诗的新格律诗的实验。 (4)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之为“古
7
典理想的现代重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5)朱湘: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其代表作为《采莲曲》。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1)纯诗的概念 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强调“色”、“音”感觉交错。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 在深层上,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2)李金发的象征派诗:“多远取喻”,即“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如《弃妇》等。 (3)“早期象征诗派”,除李金发外,还有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等。这一诗派,其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在“又一次历史的反拨”上。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 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1) 蒋光慈的《新梦》(1925年出版)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2)无产阶级诗歌把“五四”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纳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 (3)无产阶级诗歌强调诗歌(文学)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 (4)由于注重于理性理想的灌输,无产阶级诗歌必然加重议论成分,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陋,想象也趋于平实,这些方面于早期白话诗相通的。
第七章 散文(一)
【学习提示】本章述介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散文。鲁迅曾指出:“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这观点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阶段散文创作状况及地位的理解。应从文体与时代关联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五四”散文发达的原因。第一节叙述《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第二节评介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第三节介绍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第四节评述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第五节评述“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本章所论涉的各家各体散文很多,若掌握概貌,可依流派或作家群为考察的单元,但重点应放在代表性散文家(每节小标题上有标示)的评介上。散文的评论应偏重风格把握,因此要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
【知识点】《新青年》随感录、美文、言志派散文、废名、冰心体、《缘缘堂随笔》、英国Eseay的影响、《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语丝文体、现代评论派、《西滢闲话》。
【必读作品与文献】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北京的茶食》。 俞平伯:《清河坊》。 冰心:《往事》其二之八、《山中杂记》之七、《寄小读者——通讯七》。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 梁遇春:《观火》。
【思考题】(1) 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3)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第八章 戏剧(一)
【学习提示】本章叙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话剧。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追溯到晚清,从春柳社、文明新戏到“五四”前后的爱美剧、社会问题剧和小剧场运动,其摸索、试验与发展是曲折艰难的。话剧的相对成熟,是在下一个十年。学习本章应对话剧运动的历史有知识性的了解,另外,应关注田汉、丁西林等早期话剧文学的开创业绩与创作。本章分四节。第一节介绍文明新戏,为中国现代话剧追溯源头;第二节介绍“五四”前后对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提倡;第三节介绍“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第四节介绍田汉与丁西林的剧作。本章学习可偏重于话剧史常识的了解。
【知识点】 春柳社、文明戏、天知派新剧、旧剧评议、国剧运动、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爱美剧、小剧场运动、第四堵墙、胡适《终身大事》、洪深《赵阎王》、南国社。 【必读作品与文献】 田汉:《获虎之夜》 丁西林:《一只马蜂》
【思考题】 (1) 简评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2)简评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学习提示】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的概貌,是对30年代文学的整体评述。初学者会感到这一章内容繁多,特别是关于对本时段创作潮流与趋向的评述,在未能更多接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