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学传统
时间观
1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第39页“人是可以认识时间之为物的唯一存在”。P3“伴随着时间意识的逐渐明晰,人才形成为人。”
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又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
主观性时间意识成为人类文化(宗教、哲学、历史与文学)所关注的对象。
2松浦久友《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P88“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映而产生出来的。”
人生忽如寄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届时会剥夺人行乐的权利——“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我不乐,日月其迈”(《秦风·车邻》)——及时行乐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从而使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及时建功立业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人生因而如朝露或远行客一般匆促——“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悲观情绪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从头认识生命的虚妄与死亡的必然。
有花堪折直须折
时间会使人生不断走向衰败,激发了中国诗人对于年岁的特殊敏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杜甫《赠卫八处士》
“及时”意识——“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暮去朝来颜色故——怀疑现在
过去的相聚与现在的别离对比——“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过去的成功与现在的失败对比——“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 过去的友谊恩爱与今天的背弃对比——“锦衾遗洛铺,同袍与我违”(《凛凛岁云暮》) 过去的走红与现在的冷落对比——“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明年花开复谁在——恐惧未来
未来不属于自己,而由冥冥命运去支配——“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重大变故 生命本身的脆弱性——“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杜甫) 吉川幸次郎“自己也不清楚在等待什么的对未来的不安” 此生此夜不长好——趁时而为
单纯的幸福感——“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唐风·绸缪》)——其快乐是纯粹的快乐,并不同时伴有明天的阴影。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陶渊明《游斜川》——尽情地享受眼下的快乐的同时,保留智者的冷静。
眼下快乐难以久持恃,使得良辰美景变色。“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眼下的快乐不过是一次偶尔遇到的生之高潮,时间的流逝转瞬间便会把它带走,人生便重又会坠入到那无边的空虚之中,去等待那也许永远不会再来的“又一次”。因此对快乐持一种有所保留的迟疑态度。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间会带走不幸带来幸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总之,中国诗人大多是悲观的,因为他们认识到时间终将带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但在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也不拒绝做一个乐观主义者。这些小小的快乐点缀在空虚的人生上,宛如“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庞德《在地铁车站》)
季节观
由于中国的海陆分布方位,海洋和陆地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中国特殊的地形的影响,中国成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
从季节变迁中看到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流逝,这是中国诗人季节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季节意识的发达,正是时间意识和人生意识发达的表现。
人生几何春已夏
王淇《暮春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花事变化-春天-时间-人生
新的开始“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惜春伤春“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 陆游《初夏行平水道中》 对春天变化敏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满地芦花和我老——悲秋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对秋来的敏感带有轻愁“碧栏杆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人生看得几清明
四季变化循环不已,人生变化则一去不复。二者变化既平行又对照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只有那些与自己生命有关的四季,才是属于自己的。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人生观
对死亡的恐惧,是个体的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P121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只有人类才会寻求悲哀与恐惧的解脱之道,但真正的解脱之道是没有的。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徒劳的努力,却正是人区别于万物之处,也是人生的美丽与无奈之处。
荣民以为宝
哀肉体之短促者,希望借助文化的延续性,于是追求精神不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矛盾心理:中国诗人希望能使自己的精神生命超越历史生命的局限,但同时对于这种方式
本身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又不能不感到怀疑,而尽管感到怀疑却又不想放弃尝试的努力。正是在这种似乎矛盾的态度中,表现出了中国诗人成熟的理智与清醒的头脑。 1. 以为善立德
陶渊明: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2. 立功
陆机: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陶渊明《咏荆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 立言
杜甫《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服食求神仙
一方面是对长生不老的憧憬
阮籍:朝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另一方面又出现对此的怀疑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曹丕:“王乔假虚词,赤松垂空言”
然而,怀疑不等于否定。否定是不承认其存在,怀疑则是不敢确信其存在,心里未必不希望自己的怀疑是错的。有一种矛盾态度:渴望神仙长生---怀疑----宁信其有 思为双飞燕
内心深处的不安感无人理解时便产生强烈的孤独感。通过寻找能共同面对因恐惧死亡而带来的孤独感。
法1:爱情
a现代西方哲学家弗洛姆:只有爱才能消除人际的隔绝状态,使生命获得意义,并解脱面对死亡时的孤独感。 “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巢” b分离之不幸又会破坏理想的爱情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c个体生命本质就是孤独的,面临死亡只能只身前往 阮籍“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先据要路津
1)接近权利: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这原本是可想可做不可说的,但有些诗人敢于坦率表达接近权利的愿望。不必以后人的虚伪矫饰,歪曲古人的坦率真诚。
2)避开权力:唐寅《一世歌》“世上钱多赚不了,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非求官,亦非不求官,万求无憾此生。 3)矛盾:接近与避开权利之间,中国诗人走着一段曲折的人生钢丝。利己主义。 为乐当及时
1)享乐主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2)怀疑:“同传统的梦想一样,享乐也不能抵抗悲观主义的破坏力量”
阮籍:“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享乐主义非但不是疗救的良方,反而成了失时的原因。
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3)尽管怀疑其效用,却不拒绝其诱惑。中国诗人一方面都有点像伊壁鸠鲁主义者,却又都不是彻底的。 纵浪大化中
1) 顺之自然,委之大化
陶渊明:在生死问题上顺应自然。“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2) 苍白无力
3) 无论“神”的主张多么达观,享乐主义与追求荣民仍存在心中 绝望为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智感和现实感,以及由中国文化传统培育起来的人本主义精神,妨碍他们接受宗教的安慰。宗教信仰的缺失造成巨大空虚,在这无可解脱的绝境中,中国式睿智浮现出来:直面人生直面死亡、拒绝一切宗教安慰。中国人头脑清醒,不会轻信那些解除痛苦的虚幻梦想。他们面对现实能抑制住心头的失望。无可解慰而不怯懦,高尚而不浮夸。 《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历史观
历史=时间+人生
诗人都无心去考察历史,他们是要用他们的历史观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意识。他们只关注于历史所显现出来的时间流逝,这种流逝带走了一切曾经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 无情最是台城柳
1自然的美----人生的悲哀
2自然的循环不已---人生或历史的一去不返:六朝:“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3天若有情天亦老,从历史中看到人生的影子.“”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
1) 历史上的荣华不过是时间之流的玩物:“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 历史荣华的虚妄暗示现实荣华的虚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 谈不上荣华的普通人的人生岂不是毫无意义 商女不知亡国恨
1)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反讽:商女
2) 历史的支点在于何处?那些为了曾经是一切而后来什么都不是的东西而献出一切的人
们,难道真的是生活的成功者,真的抓住了历史的尾巴吗? 3) 人生的时过境迁与历史的事过境迁又有何不同! 4) 更为悲哀的是即便洞察这一切,“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 中国诗人对于时间之流对历史和人生的侵蚀作用有着痛苦而清醒的认识。过去的荣华会
变得虚妄,过去的事件会失去意义。所有的恩恩怨怨,到头来都只不过成了人们闲谈的话题、诗人笔下的素材
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眉雪老僧时辍帚,
落花深处说南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麦克白》:历史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 关注、感慨历史,就是关注、感慨自己。历史与自己的人生具有同样的虚幻性
2)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