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让语文也有“趣”。
在实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这个目标时,我设计了一个题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练习,让全体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人物,通过“得奖理由”和“事实证明”两个练习,找出表现老王和作者品质的事例,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人,找理由来证明他的可爱,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喜闻乐见,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教学中,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把写好的心形卡贴在黑板上传递成一个大心形,同时还恰到好处的安排一些配乐诵读、动画音像,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语文学习也有趣,学生学起来更主动更积极。 二、让语文更动“情”
为了深化主题,让学生从课文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我手抒我心活动。先是配乐朗诵诗歌,创设氛围,调动学生情绪,引出小悦悦的故事,然后再出示一系列社会弱势群体的照片,激发学生思考,然后给学生一个情感爆发点——在心形卡片上书写感受、想法。这个活动让学生动情、抒情,使课文主题得以深化。语文学习更有“情”味 三、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在课堂上,为了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形象,我设计了重点事例详细分析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详细记叙的那件事,并设疑:作者通过描写老王的哪些方面表现老王。那样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通过找重点段,分析重点段的写法和揣摩语言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那种人道主义精神。同时通过学生感情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把握文章主题。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工具性,同时语文又有着与别的学科不一样的人文性,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十分重视人文性的体现,而且文本本身就是很好的体现人文的例子,“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借着这个例子,我在最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一开始安排练习,训练写,接着安排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问题,训练听,然后揣摩语言让学生读,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如学习完重点段后引导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不明白的?领悟主题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等,努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或者说阅读训练还是少,有点到即止的感觉,不能充分的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很好的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