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语文暑假培优专项训练 文言文专题12[含答案]
2011暑假九年级语文培优专项训练:文言文专题12
夸父逐日
【百科探秘】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古文观止】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山海经?海外北经》 【说文解字】
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进入太阳光圈。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列子?汤问》记载:“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即河南、河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附近。 【牛刀小试】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未至,道渴而死 ( )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 B.池非不深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愚以为宫中之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恢宏、壮烈的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追赶太阳的巨人形象,始终把人物置于人(夸父)与自然(太阳)的矛盾冲突中,从而突出了人物。
B.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一口气喝干了大泽的水,又向北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C.神话结尾,那曾经与他一起奋斗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就以浪漫主义的出奇想像,为夸父的形象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D.“夸父与日逐走”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探索太阳的雄心壮志。
4、神话是一种虚构,它以形象来体现远古时代人们对现实的认识,请你谈谈对这则神话意义的认识。
答案: 1、①途中,半路上 ②王道、正义 ③陈说、议论2、D 3、B
4、一:人类对自然征服和追求的旅途是艰难的,并非可以旋即成功。 二: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三:追求中的失败虽然让人痛心,但追求途中的牺牲却是有意义的。 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进入太阳光圈;他非常口渴,想喝水,将黄河、渭河水喝干后,又向北去喝大泽湖的水。还没到达,途中因口渴而死,他于是扔掉手中的拐杖,那里便化为一片桃林。
伯夷、叔齐之死
【百科探秘】
《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古文观止】
伯夷叔齐①,孤竹②君之二子也。父欲立③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④善养老盍⑤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⑥载木主⑦,号为文王,东伐纣。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⑧,采薇⑨而食。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曰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去。
《史记?伯夷列传》 【说文解字】
①伯夷、叔齐:二兄弟。伯夷为兄,叔齐为弟。②孤村:殷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到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辽宁省朝阳县一带地方。③立:立为继承君位的人。④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殷代州长称伯。善养老,敬爱收养老人。⑤盍:何不。归:投奔。 ⑥武王:文王的儿子,名发。 ⑦木主:木头做的神主牌位。载木主伐纣,表示伐纣是文王王命。⑧首阳山:山名,也叫西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⑨薇:植物名,也名野豌豆,花紫红,种子可吃。 【牛刀小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西伯卒( ) ②盍往归焉( ) ③难之曰( ) ④二子遂饿而去( ) 2、写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 ②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 )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 ) ④面山而居( ) 3、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
A.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将军身被坚执锐 4、翻译句子
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去。
5、有人说:伯夷、叔齐食古不化,不知变革,认为臣弑君是不仁道的,殷纣固然残暴,但用武力来讨伐他,也是同样残暴,故而耻食周粟,以至饿死阳山,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一谈你对这二人所做所为的看法。
答案:1、①死 ②何不 ③责难 ④于是,就 2、①表承接 ②表转折 ③表并列 ④表修饰 3、C 4、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再来,两个老头子便活活饿死了。5、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父亲要你做国君),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坚决不肯做国君,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做国君,也随同哥哥逃去。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
弟兄俩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国,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统领大军,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牌位,朝东进军,去讨伐殷纣。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有个士大夫王摩子进山游玩,(看见伯夷叔齐正在那里采薇),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经过七天,上天派遣一只白鹿给他们喂奶,二人心里想道:“这鹿若是杀来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再来,两个老头子便活活饿死了。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百科探秘】
张仪,魏国人,曾与苏秦一起拜师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诸侯。 【古文观止】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史记?张仪列传》 【说文解字】
①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②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③须:等待。 【牛刀小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卞庄子以为然 ( ) ②两虎方且食牛( ) ③有顷,两虎果斗( ) ④立须之(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4、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__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1.①形容词,对,是 ②将要 ③一会儿 ④等待 2、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4、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4
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参考译文:卞庄子要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沛公至咸阳
【百科探秘】
汉高祖刘邦,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古文观止】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史记》 【说文解字】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牛刀小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②以何为丞相( )( ) ③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用法相同的两项( )
A.怅恨久之 B.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C.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D.强弱之处 3、翻译句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