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
单糖 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人教版)第三册《糖类蛋白质》的第一节.教学内容包括糖类的组成和分类;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糖类蛋白质是中学有机化学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它和烃、烃的衍生物组成中学阶段比较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大纲》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烃的衍生物之后,是因为它和烃、烃的衍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知识的内涵看,糖类蛋白质都是属于多官能团化合物,是烃的衍生物的延续和发展。从学生认知水平看,已经对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本单元,不仅能使学生懂得糖类蛋白质的重要知识,还能对已有知识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教材将糖类物质按单糖、二糖、多糖的分类顺序编排,“单糖”位于全章之首,而且教材对单糖中的葡萄糖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葡萄糖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并且是学习其它糖类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下十分重要。
3.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可知,葡萄糖是糖类物质的典型代表物,在糖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重点,也是本单元重点。
4.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本节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①记住糖类的组成、分类和单糖的概念。②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 ③了解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理解,归纳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②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葡萄糖双官能团性质的学习,认识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3.实验促学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葡萄糖分子结构,掌握化学性质。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三、学习方法: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基本学习方法
1.阅读 教师出示阅读提纲,适当安排自学时间,让学生独立归纳知识。 2.观察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3.联想 将糖类知识和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有机结合。 4.推理 让学生通过推理导出结论,从而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
四、教学程序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发现学习的第一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单糖”这节课,内容本身较为单调枯燥,怎样能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呢?我经过反复构想,认为运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源于生活。
开始上课,立即展示几种实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使学生即刻进入糖类物质的客观世界。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得出它们在自然界的来源,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并且都属于糖类物质。 紧接着教师走下讲台,以“记者”身份向学生现场“采访”如下问题。 ①你今天吃糖了吗?吃馒头了吗?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结论]每位同学一天要食用一斤多馒头,以维持身体营养需要,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糖类物质。②你喜爱吃蔬菜吗?蔬菜中含有糖类物质吗?
[结论]每位同学一天食用一斤多新鲜蔬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属于糖类物质。 ③你穿的衣服、盖的被褥中含有糖类物质吗?
[结论]衣服被褥大部分是天然纤维织成的,属于糖类物质。 ④你这张木质课桌以及课桌上的书籍纸张是糖类物质吗?
[结论]木材、书籍及纸张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糖类物质??。
通过现场采访,使学生感知面粉、蔬菜、衣褥、纸张等都含有糖类物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糖类。
这种情境设计,将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切实感受身边化学,必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引起探索的欲望和冲动,同时将教师的讲解变成一种采访活动,实现了教学民主,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中心。
(二)认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只有目标明确,学有方向,学有动力,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所以引出课题以后,立即出示知识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活动。 (三)加强阅读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活动中产生的,好象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自学能力也是这样,必须在自学活动中培养产生。为此,这节课有两处安排了自学阅读,一是糖类的组成,通式和分类,以及糖类通式的局限性。二是二个典型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要领。为指导学生阅读,编写了阅读提纲,为检验阅读效果,安排了反馈练习,使学生读有收获,读有成效。 (四)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葡萄糖的组成和结构
葡萄糖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是教学重点。采用了推理方法解决。首先给出葡萄糖最简式和乙酸相同,相对分子质量为180,由学生推出最简式CH2O,分子式C6H12O6。再根据葡萄糖在水溶液中是一种直链结构的五羟基醛,推理出葡萄糖结构简式CH2OH(CHOH)4CHO,从而理解葡萄糖具有醛基和多羟基的结构特点,这样就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巳有知识的基础上,为葡萄糖性质学习降低了难度。 (五)突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能力是大纲要求的四大能力之一。因此,教学中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同时实验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观察,包括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银镜及红色物质的出现等等。进而让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通过大脑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动手练习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样达到使学生手、眼、脑并用的作用。促使学生能力提高。 (六)紧密联系客观实际,实现感性知识到理性知织的升华。
感性知识是认识的源泉,因为葡萄糖和人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所以葡萄糖的用途和制法可以不讲,让学生展开广泛联想,尽可能多地举出用途,并且列举各种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 1.医院急救病人时,为什么要在食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 2.为什么热水瓶胆镀银,通常用葡萄糖溶液做还原剂?
3.为什么可用新制Cu(OH)2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中有超常量的葡萄糖? 4.为什么没有熟透的苹果汁遇碘水变蓝,但熟透的苹果汁能发生银镜反应? 5.春天的地瓜为什么比秋天的地瓜甜?
诸如此类的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思辨的乐趣,成功的愉悦,抽象的知识和实际体验和谐的结合,使化学学科展现出美的风采!
讲到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放出热量的原理。教师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言,采用拟人化方法进行描述:葡萄糖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人类活动的能源,为满足人类能量的需要,洁白的葡萄糖毫不吝惜地消耗自己,对人类捧出一颗爱心,它只有奉献,毫无索取,这种风格值得提倡,值得发扬,值得讴歌,值得赞美!?。这样结尾,融人文科学、教学、教育于一体,学生情感氛围中既得“智”的收获,又感受“美”的熏陶。德育目标潜移默化地得到实现,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硫酸》第一课时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本课时的内容是硫酸的性质。
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中已学过,教材从稀硫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角度入手,以讨论的形式,说明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浓硫酸的吸水性,初中化学也作过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初中化学做过“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用火柴梗蘸浓硫酸”的演示实验。本教材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演示实验(浓硫酸与纸屑、棉花、木屑作用及浓硫酸与蔗糖作用)。
本节在复习初中知识基础上着重讨论浓硫酸的氧化性,引导学生从硫的化合价的变化入手,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2.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3.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要实现:
①知识目标:a、掌握稀硫酸与浓硫酸的异同;b、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③哲学目标: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差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物质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说教法:关于浓硫酸脱水性、氧化性的教学,采用“实验、讨论、归纳与阅读、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做好三个演示实验,给学生以正确、鲜明、深刻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和从中说明了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在演示浓硫酸跟铜反应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从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从硫的化合价入手,应用氧化还原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在加热时,浓硫酸还能跟绝大多数金属与一些非金属起反应。通过讨论分析推出结论:在有浓硫酸参加的反应中,浓硫酸是氧化剂,它发生了还原反应。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讲到浓硫酸的氧化性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推出实验结论。根据反应产生
的气体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使品红溶液退色,推知这是二氧化硫;说明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放出H2;观察稀释后的溶液为蓝色,推知反应还生成Cu2+,从而得知反应产物。根据浓硫酸中硫元素和铜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得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是氧化剂的结论。
2.让学生上台做实验,强化实验操作技能,锻炼心理素质,激发学习热情。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上台做实验,多数能顺利进行,但有的实验,由于药品的腐蚀性,学生有恐惧心理,影响实验效果。这时要加强引导,而且让实验能力强的学生上台示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为学生实验七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3.适当安排时间自学,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在学习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铁“钝化”时,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解疑。鼓励学生自己设疑,通过讨论“解疑”,进一步“质疑”。使学生逐渐摸索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变为会学的人。
4.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性质是中心,物质的结构反映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学习硫酸的用途要联系硫酸的性质,如实验室用强酸制取弱酸,高沸点酸制取低沸点酸,稳定性酸制取不稳定性酸。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上课前,我先放一段录像,内容是:硫酸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酸雨”的形成,及对环境的污染。只几十秒钟,学生兴趣盎然。正当学生余兴未尽时,我突然停放录像,告诉学生要知其缘由,就要认真地学习今天的内容。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想学而乐学。
2.复习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知识,只要稍回顾初中知识,就水到渠成。提出:稀硫酸具有哪些通性?在学生回答稀硫酸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举例说明后,再追问:稀硫酸为何具有酸的通性?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硫酸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生成H+。
3.做好演示实验,正确掌握浓硫酸的特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初中已学过吸水性、脱水性,这里要做好三个演示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人手,认识反应本质。提出:纸屑、棉花、木屑、蔗糖与浓硫酸作用,为什么都变成黑色?使学生理解它们都是由碳、氢、氧组成的有机物。如浓硫酸能使蔗糖(C6H12O6)按水的组成比(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脱去氢、氧元素,使其碳化生成“C”。这就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的原因。
4.分析反应实质,深入认识浓硫酸具有氧化性。通过演示实验,讨论为什么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跟铜片反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推测反应产物。放出的气体能使蓝色石蕊试液变红,使品红退色,可知这是二氧化硫气体。反应后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还生成硫酸铜。进而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分析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Cu失去2个电子,从0价升高到+2价, S得到2个电子,从+6价降低到+4价。因此,浓硫酸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不仅能跟大多数金属反应,还能跟一些非金属(如碳)起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跟蔗糖作用,为什么蔗糖逐渐变黑外,还膨胀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使学生从氧化还原和做馒头原理上综合认识浓硫酸与蔗糖反应出现的现象,深化认识过程。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思维品位和科学素养。
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的观察,自觉自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硫酸
+2-
稀硫酸:H2SO4=2H+SO4 一、浓硫酸:
1.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2.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①与多数金属反应: 0 +6 +2 +4
Cu+2H2SO4(浓)=CuSO4+2H2O+SO2↑
Cu是还原剂、浓H2SO4是氧化剂;Fe、Al常温下遇浓H2SO4钝化 ②与某些非金属反应:0 +6 +4 +4
C+2H2SO4(浓)=CO2↑+2H2O+2SO2↑
C是还原剂、浓H2SO4是氧化剂。
《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高一化学第四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编排在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之后,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
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碱金属 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提供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因此,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
绍钠的用途。教材抓住由表(即介绍金属钠的颜色、状态)到里(即内部原子结构),再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的知识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钠的原子结构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解释现象,作出结论。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掌握钠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B、使学生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兴趣。 ③以明显、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渗透勤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索、实物
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滴水点燃酒精灯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在分析钠的原子结构特点时,采用电教手段模拟钠核外电子的运动,使深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时,着重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分析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断实验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素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给予学生金子,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点能成金的方法。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例如,在讲到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解释,
由现象推断实验产物。金属钠四处游动,说明有气体生成,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分析钠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钠只能失电子,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处于最低价也只能失电子,所以只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得电子,化合价升高为零价,由此推断出所得为氢气。再由现象溶液变红,推断有碱生成,得出另一产物为氢氧化钠的结论。
2、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增加实验现
象的能见度。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凡是与化学有关的东西都是有毒的、有腐蚀性的,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大胆动手做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个别实验能力强的学生上讲台做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成功,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为本章的学生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
4、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其中性质是中心,物
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
四、说教学程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