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干作业旋挖桩专项方案
芯圆周进行
松动,增加岩层自由面,以降低其应力水平(见图 4-1),使之有利于大直径筒钻进一步钻进,提
高其工作效率。施工工艺原理可见图 4-2(a) 、4-2(b) 、4-2(c) 、4-2(d) 。
第 11 页 共 25 页
7.4.7 清孔
钻进到设计孔深后,将钻斗留在原处机械旋转数圈,将孔底虚土发尽量装入斗内,起钻后仍需对孔底虚土进行清理。一般用沉渣处理钻斗(带挡板的钻斗)来排出沉渣,若沉淀时间较长,则应采用水泵进行浊水循环
要求沉碴厚度不大于5cm。在灌注混凝土前,进一步清空以减少桩底沉碴厚度。 7.4.8 钻孔测量与准备
钻孔前先用水准仪确定护筒标高,并以此作为基点,按设计要求的孔底标高计算孔深,以钻具长度确定孔深,孔深偏差不短于设计要深度,超钻深度不大于50cm;孔径用检孔器测量,若出现缩径现象应进行扫孔,符合要求后方可能进行下道工序。 7.4.9 施工情况记录
旋挖钻机钻进施工时及时填写《钻孔灌注桩钻孔施工检查记录》渝建竣-19,主要填写内容为:时间、工作内容、钻进深度、沉渣厚度、孔底标高、孔位偏差、实际孔径及地质情况;《钻孔灌注桩钻孔施工检查记录》由专人负责填写,交接班时应有交接记录;根据旋挖钻机钻孔钻进速度的变化认真做好记录。钻孔时要及时清运孔口
第 12 页 共 25 页
出渣,避免妨碍钻孔施工、污染环境;钻孔达到预定钻孔深度后,提起钻杆,用测量孔深及虚土厚度(虚土厚度等于钻深与孔深的差值)。 7.4.10 成孔检查
成孔检查方法根据孔径的情况来定,当钻孔为干孔时,可用重锤将孔内的虚土夯实,再直接用测绳及测孔器测;若孔内存在地下水,则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施工的方法进行钻孔的测孔工作。
成孔达到设计高程后,对孔深、孔径、孔壁、垂直度、沉淀厚度等进行检查,不合格时采取措施处理。用测绳测量孔深并做记录,钻孔完成后应采用探孔器检测孔径,钻杆垂线法检查倾斜度,用长度符合规定的探孔器上下两次检查孔是否合格,合格后方可清孔。
检测标准:孔深、孔径不小于设计规定,钻孔倾斜度误差不大于1%,沉淀厚度≤50mm,轴线位移偏差不大于100mm。用测深绳(锤)或手提灯测量孔深及虚土厚度。虚土厚度等于钻孔深的差值,虚土厚度不超过10cm。经质量检查合格的桩孔,及时灌注混凝土。导管安装完毕,灌注混凝土前,要再一次量测孔的深度,如果有蹋孔现象发生,要提出钢筋笼重新进行清孔处理。
8 钢筋笼施工
8.1 经检验合格后的钢筋应根据其规格、型号分别堆放,并作标识。
8.2 钢筋笼焊接前,应先进行钢筋调直,钢筋切割,箍筋制作,螺旋筋制作,钢筋清污处理。
8.3 焊接质量外观检查包括: a)焊点处熔化金属均匀。 b)压入深度符合要求。
c)焊点无脱落、漏焊、裂纹、明显烧伤等缺陷。 8.4 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 主筋间距±10mm
箍筋间距或螺旋筋螺距±20mm 钢筋笼直径±10mm 钢筋笼长度±100mm
8.5钢筋笼分笼身、笼头两个部分,在开工时分段进行制作。待成孔完毕后,确定钢筋笼的长度,按实际的长度进行笼身、笼头连接,钢筋笼长度≥15米时主筋采用
第 13 页 共 25 页
搭接焊接连接,钢筋笼长度<15米时主筋可以采用绑扎搭接连接。
8.6 钢筋笼吊放应缓慢进行,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不得强行下放。 8.7 钢筋笼吊放入孔内,位置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筋笼定位标高偏差为50mm,笼中心与桩孔中心偏差为10mm,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保护层允许偏差为20mm。
8.8 钢筋笼下端主筋的端部应加焊加强筋一道,以防止下端钢筋笼在下入时插入孔壁或在导管提升时卡挂导管。
8.9 本工程桩保护层厚度为50mm,为使钢筋笼保护层厚度达到规范要求,制作钢筋笼时,在笼身焊接角钢充当垫块,采用L50x3角钢长度10mm间距1000mm梅花形布置,确保钢筋笼在桩孔深度内的中心位置,保护层满足设计要求。
8.10 钢筋笼运输:因钢筋加工场到作业面距离较远,需要运输机械将钢筋笼二次倒运至施工作业面,运输距离最远处约150米。
8.11 吊放设备:利用桩机本身可作为起吊设备,为施工加快进度,充分发挥旋挖桩机的特点,拟采用25t汽车吊。钢筋笼就位后,立即将吊筋固定,防止钢筋笼移动。钢筋笼顶面和底面标高误差不大于50mm。钢筋笼下放到设计深度后,立即下放混凝土输送导管,避免导管与钢筋笼碰撞,遇导管下放困难应及时查明原因。
9 灌注混凝土施工
9.1 灌注导管连接
导管采用壁厚δ=3mm,直径Φ300导管,每节长2~4米,导管第一节底管长度应不小于4m,内壁表面应光滑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采用螺栓连接、“O”型密封圈防止漏水漏气。导管在桩孔内位置应保持居中,防止跑管撞坏钢筋笼。导管入孔后准确计算导管总长和导管底部位置,既要便于灌注混凝土,又要使导管距孔底高度刚好能放出混凝土。
9.2 灌注混凝土成桩
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应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50cm,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下0.8m以上。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至设计标高,实际灌注桩顶面高度要求高于设计要求2m以上,以确保设计桩顶下桩身混凝土强度。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宜为2~6m,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应设专人测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液面高差。
第 14 页 共 25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