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试题及答案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普扑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
教学思路: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时,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首先出示文中重点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多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抓住这句话中的“原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原先的《国榷》是什么样子的?以此为切入口进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然后抓住关键句中的“新写”,问:你从新写二字中又想到了什么?生:为什么要新写呢?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感悟厄运。
最后抓住关键句中的“更加翔实、精彩”,问:你又从更加翔实、精彩中想到了什么?生:为了更加翔实、精彩,谈迁是怎么做的呢?感悟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出发,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通过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精心组织引导,通过指导学生读书、感悟语言,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 二、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中感悟。 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
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2、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四、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介绍《国榷》: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齐读课题) 这是什么样的信念?再读课题,读出坚定。 2谁有如此坚定的信念?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3、教师介绍:(出示图片)这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国榷》。关于它,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
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谁能读出新《国榷》的价值。)
二、一用“新《国榷》句”,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
1、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原先”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到了什么?
45
2、原先的那部《国榷》是什么样子的?生读、画,指名读,出示: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这句话中有几组数字(显示红色)。数字是枯燥的,但组合到文章中却有别样的意味。当这些具体的数字跳入你的眼帘,你读懂了什么?你眼前仿佛浮现了什么情景?
(感受到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多年——时间长,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内容在不断地充实,50多岁——从30岁的青年写到了老年,500多万——书稿的工程浩大。) 指名读。带着感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
3、二十多年,几千个日日夜夜,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吧。
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自由读这段话,比较,联系这两句画线的句子,读出了什么呢?
(降坡度,帮助理解:一点是多少?付出的代价?一般人肯定不愿这么做,不值得呀!他为什么心甘情愿呢?谈迁这样风餐露宿,啃干粮喝冷水去抄史料仅仅是只有一次么?不,肯定还有许多许多次。是的,正是这许许多多的一点,20多年,才造就了一部翔实可信的著作。指名读。)
为了详实可信,谈迁历经艰辛。编书难啊,编史书更难,编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啊,谈迁克服千难万难,终于完成了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是可想而知,你们为他高兴吗?用你的朗读告诉谈迁先生
齐读,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三、二用“新《国榷》句”,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
1、出示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这次老师在“新写”上加了色,由这个词语,你又想到什么问题呢? 2、讨论:为什么要新写?(请你默读课文第二小节,寻找答案) 3、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是偷走了什么? 二十多年的心血眼间什么都没有了,这正是: 出示: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4、是啊,天有不测风云,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痛不欲生、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灾横祸、祸从天降等)。这真是厄运啊!
这样的厄运要给谈迁带来多大的打击呀,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生圈画,指名读,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谈迁怎样?他在想些什么? 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难怪当时的谈迁老泪纵横,仰天长叹: “噫,吾力殚矣!”指名读。
一个无比坚强老人的,此时此刻也发出这样的长叹,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啊,谁能读出谈迁此时的痛苦。
4.“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时,真的男儿就能显现出不屈不饶的英雄本色。同学们,谈迁垮下去了么?谈迁就此沉沦了么?他是怎么做的?(读)
普通的人,遭受这样的厄运打击后会怎样想?而谈迁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呢? 谈迁很快就挣脱痛苦,当时的他对自己说,出示:吾手尚在,宁已乎! 是什么原因让谈迁很快就挣脱痛苦?力量的源泉就来自于坚强的信念。让我们读好这句话:他目光坚定,暗下决心:——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已经奋斗了20多年,经历了20多年风雨洗礼的信念是更不可能轻易放弃的,他重新回到书桌旁,此时,他肉体上是个体弱多病的老人,而精神意志上呢,他就像什么?
(打不垮的勇士 意气风发的青年 百折不挠的铁人)
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感受老人背后的坚强(很多人以为??这部史书)
46
四、三用“新《国榷》句”,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
1、让我们第三次读这个句子,从“更加翔实、精彩”,你想到了什么。
学法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课文,就要在关键词上做文章,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后阅读中要学会这种方法。
2、师:为了让这部巨著更加翔实、精彩,谈迁是怎么做的?生默读、圈画,师巡视。 出示第四小节,请同学们注意句中的四字词语,你从这些词语中读懂了什么?
①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这段话中,你注意到哪些四字词语?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谈迁? 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 ,读——
②“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你是怎样理解“终日”的?我们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清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人们还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炎炎,人们正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人们已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最后引读: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他都在奔走、忙碌,一句话——
③“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为什么要奋笔疾书?他是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短暂的人生赛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会走过险境,获得胜利。 谈迁就是如此,经过几年不懈地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生读新《国榷》句。
3、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出来而名垂青史。这正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从头再来垂青史。
同学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诵这首赞美谈迁的小诗吧! 五、升华认识与情感。
1、谈迁成功了,谈迁用自己不幸的经历,精彩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 道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在漫长的人生从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谈迁这种为学术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精神被后人称为“谈迁精神”。 让我们把谈迁带给我们的启示告诉所有的人。再次齐读。
师:让我们牢记这句朴素的真理,让他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同学们,咱们生活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在航行中很可能会遇到大风大浪,甚至会翻船,但只要我们记得,不管我们遇到了什么,请记住: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七、教学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1、没有认真钻研教材。体现在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单一的手段来让学生理解课文,全篇都是用找句子,抓关键词进行分析,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走得不实,相反却 忽略了文章中更多更好的资源。如第三自然段中讲谈迁为了更好的完成《国榷》而四处奔波。文章描述了三幅画面,对于类似画面描述的段落用找关键词分析显然是 不合适的,用想象和有感情地朗读才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更深入细致地走进文本,抓住关键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只有我的问话,学生的答语,却不见师生之间应有的平等对话。因为担心学生悟不到,说不好,我只顾着 抓住自己的问题带领学生理课文,走过程,却忽视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交流。我错误地把课堂预设成为教师的课 堂,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错误地将自身的“引导”转化为“主导”,将学生的主导错误地转化为被动地“接受”,严重阻碍了学生真情的喷涌,个性的解读。
《诺贝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47
课文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吧。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都会为获得此奖而自豪。诺贝尔奖从何而来?为何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诺贝尔》一课。 二、自由读文,了解梗概 1、诺贝尔奖是怎样来的?
2、诺贝尔在哪些方面有过成就,最著名的成就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掌握要点 (一)按下列提示给课文分段
1、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1——2自然段) 2、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历程(3——9自然段) 3、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10自然段) (二)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四、读悟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 (1)时间不变
4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