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理专业 健康评估复习重点
(2)减少:伤寒、应激反应、休克等 3、 淋巴细胞 (1)增多
生理性增多:婴幼儿
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啫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疾病恢复期 (2)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 单核细胞 (1)增多
生理性增多:出生后2周的婴儿
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原虫感染)、血液病 (2)减少:无意义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计数 (1)增多
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见于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也见于尿崩症、甲亢等。
绝对性增多:①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②病理性增多:见于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型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
生理性减少:见于生长发育迅速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后期。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再障性、溶血性和失血性贫血。 2、肾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肌酐:测定血肌酐浓度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由于肾脏的储备力和代偿力强,肾小球滤过功能轻度损害时,血肌酐浓度可正常;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至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明显上升。因此,测定血肌酐不能反映肾脏早期受损的程度。
2、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如血肌酐浓度超过200μmol/L,表示病情继续恶化;超过400μmol/L,预后较差;如仅有尿素氮增高,而血肌酐浓度正常,则可能为肾外因素所致,如尿路梗阻等。
3、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初期,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测定结果在正常范围时,Ccr(内生肌酐清除率)即低于正常参考值的80%,是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当肾小球滤过功能轻度、中度或重度损害时,Ccr测定值分别为每分钟70~51ml、50~31ml和小于30ml。慢性肾衰竭早期、晚期和终末期Ccr测定值分别为每分钟20~11ml、10~6ml和小于5ml。
4、指导治疗: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每分钟40ml,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小于每分钟30ml,噻嗪类利尿剂治疗常无效;小于每分钟10ml袢利尿剂治疗无效,应作透析治疗。此外,肾衰竭时对经肾小球排泄的药物的排除能力减低,可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减低的程度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二)尿素氮
★血尿素氮增高见于:
1、肾前性因素:见于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等疾病。
2、肾性因素:见于各种肾疾患所致的较严重的肾小球病变,如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晚期均可出现血尿素氮升高。轻度肾功能受损时,血尿素氮可无变化;当血尿素氮升高时,表明60%~70%肾单位已受到损害,故血尿素氮测定不是
反映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但血尿素氮增高的程度与尿毒症病情的严重性成正比,对尿毒症的诊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
3、肾后性因素: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肿瘤等,因尿路梗阻致肾小管内高压,肾小管内尿素氮逆扩散入血液,使血尿素氮升高。
4、肾外因素:见于急性传染病、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和甲亢等,因蛋白质分解过盛所致。 3、肝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蛋白
1、 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
①肝脏蛋白合成功能障碍,如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癌等;②营养不良;③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等;④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⑤血液稀释。
2、 ★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①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②M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④慢性炎症,如结核、疟疾、血吸虫病等。
3、 清蛋白增高:见于血液浓缩、Addison疾病等。清蛋白减低常伴有γ-球蛋白增高。 4、 ★球蛋白减低:见于婴幼儿、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
5、 ★A/G倒置:是指A/G<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好
转时白蛋白则可回升,A/G比值也趋于正常。 (二)血清氨基转氨酶
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增高,常可达到参考值上限的20~50倍,甚至100倍,以ALT增高更明显,ALT/AST>1。通常在肝炎病毒感染后1~2周转氨酶达高峰,3~5周逐渐下降,ALT/AST比值恢复正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ALT和AST仍不能恢复正常或再次增高,提示急性肝炎转为慢性。急性重症肝炎,病理初期即表现出AST增高较ALT增高更明显,表明肝细胞严重损伤。急性重症肝炎,肝细胞严重坏死,黄疸进行性加深,可出现胆红素明显增高、转氨酶减低的“胆-氨分离”现象,提示预后不良。
2、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转氨酶轻度增高(100~200U)或正常,ALT/AST>1;如果AST增高较ALT明显,则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转为活动期。
3、肝内、外胆汁淤积:药物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时,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
4、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和肝脏纤维化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5、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8小时,AST开始增高,18~24小时达高峰,其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4~10倍,3~5天后可恢复正常;如AST减低后又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出现新的梗死。
6、其他:转氨酶活性轻度增高还可见于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肾梗死、胰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