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理专业 健康评估复习重点
视诊:患者取坐位,头稍后仰,嘱其做吞咽动作的同时,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正常人甲状腺外观不突出。
触诊:检查者立于受检者后面,一手食、中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食、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听诊:略
17、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甲状腺肿大见于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或甲状腺肿瘤等。 18、甲状腺三度肿大: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19、气管居中临床意义:正常人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一侧胸腔积液、积气、纵膈肿瘤时,气管向健侧移位;肺不张、肺纤维化、胸膜增厚粘连时,气管向患侧移位。
20、胸壁静脉:正常人胸壁的静脉不易见到,当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时,有明显的静脉充盈或曲张。 正常人:脐以上静脉血朝上,进入上腔静脉;脐以下静脉血朝下,进入下腔静脉。
21、正常胸廓: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形,成年人前后径:左右径≈1:1.5。 22、异常胸廓:
(1)扁平胸:胸廓扁平,前后径短于左右横径的一半,见于瘦长体型者,亦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肿瘤晚期等。
(2)桶装胸: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呈圆筒状,肋骨斜度变小,肋间隙增宽饱满,腹上角增大。见于肺气肿患者,亦可见于老年人或矮胖体型者。
(3)佝偻病胸:为佝偻病所致的胸廓改变,多见于儿童。包括:鸡胸、佝偻病串珠、肋膈沟。
(4)漏斗胸:前胸下部内陷呈漏斗状,多为先天性畸形。
(5)胸廓一侧变形:胸廓单侧隆起,多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胸廓一侧凹陷,多见于肺或胸膜纤维化、肺不张、广泛胸膜增厚和粘连等。
(6)胸廓局部隆起:见于胸壁皮肤肿块或结节、胸腔肿瘤、心脏扩大、心包积液及主动脉瘤和肋骨骨折等。
23、乳腺癌:中年女性、无痛性肿块、橘皮征或猪皮征、乳头内陷、血性溢液。
24、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 25、胸廓扩张度:胸廓扩张度即呼吸时的胸廓动度,一般在胸廓前下部检查较易获得,因该处胸廓呼吸动度较大。
26、语音震颤(触觉语颤)简称语颤:是被检查者发出的声波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引起共鸣的振动,用手可触及。其强弱取决于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 27、语颤变化的临床意义:
语颤增强 语颤减弱或消失 ①肺泡内有炎症,肺实质含气量少 ,传音①肺泡内含气过多,如肺气肿 。 好。如肺炎实变期、肺梗塞、压迫性肺不②支气管内含气过多,如阻塞性肺不张 。 张。 ③胸腔积液或气胸 。 ②肺组织内有大空洞且接近胸壁时,如空④胸膜粘连增厚 。 洞型肺结核、肺脓肿空洞等。 ⑤胸壁水肿或皮下气肿
28、胸膜摩擦感:正常时胸膜脏层与壁层之间滑润,呼吸时不产生摩擦感。胸膜炎症、胸膜
原发或继发肿瘤、胸膜高度干燥、肺部病变累及胸膜时,纤维蛋白沉积于胸膜,使其表面粗糙,呼吸时脏、壁两层胸膜互相摩擦,方可触及胸膜摩擦感。
29、叩诊:有直接叩诊和间接叩诊。叩诊音有清音 、浊音 、实音 、鼓音 。 正常肺部叩诊音:
⑴清音:是正常肺部的主要叩诊音。 ⑵浊音:为肺与肝或心交界处的叩诊音。 ⑶实音:心和肝未被肺遮盖的区域。
⑷鼓音:左腋前线下方5~6肋间隙,因有胃泡而叩呈鼓音。 (5)过轻音:见于肺气肿
肺下界:分别从锁骨中线第2肋间、腋窝顶部、肩胛线上第8肋间隙开始向下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点转为浊音时即为肺下界。正常人平静呼吸时两侧肺下界大致相等,于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上分别第6、第8和第10肋间隙。 30、呼吸音:有 3 种 正常呼吸音:
(1)支气管呼吸音:
产生机制:呼吸气流在声门、气管/支气管形成涡流所致
声音形象:与将舌抬起经口呼气发出“ha”音极似,吸短呼长、呼音强而高 分布部位:喉、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附近。 (2)支气管肺呼吸泡音(混合性呼吸音)
产生机制和声音形象: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的发生。
机制和特点:吸呼时相长短相近,吸气音似肺泡呼吸音,但较响、稍高;呼气音似 支气管呼吸音,但较弱而低。
分布部位:胸骨两侧第1、2肋间,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及右肺尖 (3)肺泡呼吸音:
产生机制:呼吸气流进出细支气管、致肺泡由松弛变紧张和由紧张变松弛。
声音形象:似上齿轻咬下唇吸气时发出的低弱柔和的“fu”音。吸长呼短,吸气音稍强。
分布部位:除支气管呼吸音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分布区以外的所有肺部。 异常呼吸音:
(1)异常肺泡呼吸音:
A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因肺泡通气量减少,气体流速减慢或呼吸音传导障碍所致。可在局部、单侧或双侧出现。
常见于:1胸廓活动受限,如胸痛、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等; 2呼吸肌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膈肌麻痹、膈痉挛等;
3上下呼吸道阻塞,如喉头水肿、气管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等; 4压迫性肺膨胀不全,如胸腔积液、气胸等;
5腹部疾患影响膈下降,如腹水、肠胀气、腹腔内巨大肿瘤等。
B肺泡呼吸音增强:主要见于肺泡通气功能增强,气体流速加快所致。双侧增强见于剧烈运动、发热、贫血、代谢亢进或酸中毒;一侧肺泡呼吸音增强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肿瘤、气胸、胸水等一侧肺组织病变,健侧代偿性通气增强。 C呼吸音延长 D呼吸音粗糙
(2)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常发生于:
1、肺组织实变:肺组织实变范围较大,位置较浅表时,支气管呼吸音容易通过较致密的肺
实变组织传导到体表而被闻及,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2、肺内大空腔:肺内有较大空腔与支气管相通。
3、压迫性肺不张:胸腔积液上方组织因受压变得致密,可在积液上方闻及较弱的支气管呼吸音。
(3)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部位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常见于:支气管肺炎、肺结核、大叶性肺炎早期或胸腔积液上方肺膨胀不全的区域。 31、啰音:是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分干湿。 1) 干啰音
★A形成机制:由气流通过狭窄或部分阻塞的气道发生湍流产生的声音。
病理基础:气管、支气管炎症使管壁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管腔内异物、肿瘤或分泌物部分阻塞; 管壁外淋巴结或肿瘤压迫。
B听诊特点:吸气与呼气时均可闻及,以呼气时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强度、性质和部位容易改变,瞬间内数量可明显增减。
C分类:干啰音按性质可分为低调和高调两种。 鼾音:低调的干啰音,多发生于气管或主支气管。
哮鸣音:高调的干啰音类似于鸟叫、飞箭或哨笛音,发生在较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
★D临床意义:干啰音可局限分布或广泛分布,局限分布见于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癌和支气管异物。广泛分布见于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和阻塞性肺气肿等。 2) 湿啰音
★A形成机制:由于吸气时气流通过气道内稀薄分泌物事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又称水泡音;或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黏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破音。
B听诊特点:多出现在吸气相,也可见于呼气早期,以吸气末较明显,断续而短暂,一次常来连续多个出现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变化,大中小水泡音科同时存在,咳嗽后减轻或消失。 C分类:
1大水泡音:见于气管,主支气管或空洞部位,多出现在吸气早期。 昏迷或濒死者无力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于气管处可闻及大泡音,有时不用听诊器亦可闻及称为痰鸣。
2中水泡音:见于中等大小的支气管,多出现于吸气相早期。 3小水泡音:见于小细支气管,多于吸气后期出现。
4捻发音:一种极细而又均匀一致的湿啰音,多出现在吸气末,见于正常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于深呼吸数次会咳嗽或消失,持续存在的捻发音见于肺淤血、肺泡炎或肺炎早期。 ★D临床意义:若出现在局部,见于局部病变,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或肺炎;两肺底部湿啰音,见于左心功能不全所致的肺淤血、支气管肺炎。两肺满布湿啰音,见于急性肺水肿或严重支气管肺炎。
32、肺部及胸膜常见综合体征 : 望 诊 触 诊 病 变 胸廓 呼吸活动度 气管位置 语颤 肺实变 对称 病侧减弱 肺气肿 桶状 减弱 居中 居中 病侧 增强 减弱 叩诊 音响 浊音 或实音 过清音 听 诊 呼吸音 啰音 管状 湿啰呼吸音 音 语音 传导 病侧 增强 减弱 可有 减弱 肺不张 病侧 病侧减弱 移向病侧 凹陷 消失 浊音 实音 鼓音 消失 减弱 或消失 消失 无 无 无 减弱 或消失 减弱 或消失 消失 胸腔积病侧 病侧减弱或减弱 移向健侧 液 饱满 消失 或消失 气 胸 病侧 病侧减弱或移向健侧 饱满 消失 消失
33、心脏视诊:
(1)心前区外形:正常心前区、心前区隆起;
(2)心尖搏动:正常人心尖搏动在左侧第5肋间隙与锁中线交界内侧0.5~1.0cm处或在左锁骨中线内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搏动的范围约2.0~2.5cm。
(3)心前区异常搏动:剑突下搏动或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多见于右心室肥大。 34、心脏触诊:
㈠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左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强而有力,触诊有抬举性搏动,是左室肥大的可靠体征。 ㈡震颤(猫喘 ):
(1)定义:为用手触诊时感到的一种微细的震动感,因似猫喘时在其喉部触到的震动, 故又称猫喘。
(2)机制:血液流经狭窄口或异常通道产生湍流。
(3)临床意义:一般触及震颤一定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听诊一定有杂音。震颤多见于先心病、心瓣膜狭窄,而瓣膜关闭不全很少出现。
(4)分类:震颤按其出现的时期不同分为收缩期震颤、舒张期震颤和连续性震颤。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时期 收 缩 期 舒张期 连续性 部位 胸骨右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3、4肋间 心尖部 胸骨左缘第2肋间附近 常见疾病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狭窄 室间隔缺损 二尖瓣狭窄 动脉导管未闭 ㈢心包摩擦感:其特点:① 一般在左侧第4肋间容易触及;②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可触及,收缩期更明显:③坐位前倾或呼气末更易触及。它是纤维性心包炎的特有体征。
35、心浊音界各部分组成:心脏左界第2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段,第3肋间为左心耳,第4、5肋间为左心室,右界第2肋间相当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第3肋间以下为右心房。 36、心浊音界的改变:
⑴左室增大:呈靴形。最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故称靴形心或主动脉型心。
⑵右室增大:轻度增大不明显,显著增大,其浊音界向左右扩大,以左扩大明显。常见于肺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等。
⑶左房与肺动脉扩大:呈梨形。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又称二尖瓣心。 ⑷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心底部浊音区增宽。
⑸心包积液:心脏呈三角烧瓶形,并随体位的改变而变化。 37、听诊部位:
(1)二尖瓣区 :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正常时多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内侧 (2)肺主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