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1:08:25

意义:麦里梭的贡献在于从时间上的永恒推出了空间上的无限。

第二节 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爱利亚学派对存在的确立结束了早期希腊哲学的朴素状态。 此后:

1.智者派将爱利亚学派对逻各斯的灵活运用发展到一个极致,试之提升为对无形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的有力武器,催生了古希腊由苏格拉底尤其是柏拉图承担起来的“伦理学转向“的历史使命。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道德哲学都表现出对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怀疑态度,都构成了从早期希腊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向成熟时期的实在论哲学转化的过渡环节,苏格拉底弟子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则是实在论哲学的代表。虽然都具有强烈怀疑意识,但终极目标不同。

智者派:通过对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解构,走向了一种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市彻底摈弃本原问题

苏格拉底:怀疑只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他要通过对早期希腊哲学的怀疑,通过辩论揭示形式背后的本质,在道德哲学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一种形而上学,这个任务经过柏拉图最终在亚里士多德那完成。

2.苏格拉底:探讨事物的一般定义、追问事物“本身“的意义,而把关注的焦点从自然界移向人的道德世界。源于毕达哥拉斯的形而上学经过智者派的否定性中介在苏格拉底得到重构。

3.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追求的“事物“本身从主管抽象概念放大为客观的世界本质,从而创立精致的“理念论”形而上学。

同时,希腊自然哲学发展没有中断,向着精致化和科学化方向演进。

4.恩培多克勒在总结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以综合方式提出“四根说”,第一次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而不是生成万物的原始开端。

5.阿那克萨戈拉进一步提出“种子说”,试图将一与多的矛盾统一起来。

6.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论基础上真正实现一与多、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统一,标志着古希腊哲学中结构自然观的最终形成。

7.面对自然哲学的元素(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形而上学的本质(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二元分裂,亚里士多德创建了他的存在论的实体学说,力图以一种合乎目的秩序的方式将二者统一起来。他在综合以往各家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体系成为了希腊哲学的百川之海和万仞之巅。

在这一时期,雅典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上述各位思想巨擘除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之外,都麇集于雅典(德谟克利特也曾访问过雅典)。从伯里克利从政(约公元前469年)到亚历山大去世(公元前323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雅典城邦成为各种哲学思想大放异彩的繁茂园圃

一、智者派(早期怀疑论,后世希腊化时期有皮浪代表的怀疑论,是对智者派的逻辑发展。都针对爱利亚学派)

【智者运动的概述】

希波战争以后,希腊社会从氏族农业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济过过渡,雅典由于民主政治兴盛和文化繁荣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及思想家的热土,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把智慧视作“逻各斯”的艺术,即智慧是用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

具有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竞争中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希腊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以教授“智慧”为生的人——智者(公元前5世纪后期)。他们向人们传授论辩术、修辞学等方面的技巧,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智慧是其用来达到实用目的的手段,并不真正寻求真理,其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他们是适应民主政治和社会时尚这两方面的需要而出现的。

13

【智者思想倾向】

1.智者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针对1.神话世界观 2.针对人本身(国家起源性质、个人和法律),对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提出挑战——早期希腊哲学家关注的是自然,关于事物终极原则的各自的解释无法调和导致怀疑主义的倾向:人类理性是否有能力发现真理。各种族文化差异突出这个问题并使得真与善的问题——人如果没有能力认识到普遍真理是否还能存在个普遍的善的概念。

由此,怀疑主义成为他们进行劫难和批判的工具,相对主义则是怀疑的依据和结论。

2.其迫使雅典人考虑希腊文化是建基于认为的规则(nomos)还是自然(physis),形成自然说(自然而永恒)和约定说(约定俗成而可变)两种观点的争论。

(1)自然说:“自然”来自自然哲学的本原概念,特指人类本性。认为人应按照自己本性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针对落后的习俗)。

代表:塞拉西马柯(thrasymachus)

认为人应该肆意追求自己的利益,正义是较强者的利益,法律是弱者的枷锁,,出自本性的真理是:有力即有理(might is right),是在最早的强权即公理的表达。其代表寡头派政治观点。

(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的约束(针对蒙昧的才能)和改善人的本性。

代表:普罗泰戈拉

认为人为了生存而在共同认可的道德原则下组成国家,原则是人为的,需通过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持和延续。其代表了民主派政治观点。

二者彼此对立但共同与传统的氏族事例相对立;并无特定的政治归属。 3.功过

(1)积极意义:

1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题由原处的“自然”转向人事。

2.他们重要贡献在于开创了一种对哲学观点的论辩风气。这种论辩风气把思想的形式当作一种重要的东西突出出来,从而使得任何一种哲学观点如果不能经受得住有效的形式论辩就不具有真理性,随着论辩之风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古希腊意义上的辩证法,也为形式逻辑的产生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此前芝诺的辩证法是独白形式,智者派和苏格拉底出现对话辩证法)事实上,辩证法(dialectic)这个词的最初意思即指对话,辩证法就是在对话双方相互诘难对方的观点、揭露对方的逻辑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芝诺到你高尔吉亚,辩证法已经表现出从相互对立的方面或者从矛盾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一种意识——双方正好构成了一个对立面,如此相互反对的诡辩论距离辩证法只有一步之遥,正是通过芝诺和智者们的中介,苏格拉底从诡辩论中发展出对话的辩证法。因此辩证法的真正发展是在辩论术成为一门显学的情况下才成为可能。

智者注重形式或者辩论技巧,而苏格拉底注重形式背后的本质。由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贬义,“智者”(sophist)一词就被等同于“诡辩家”,后来的哲学家们更愿意自称或被人称作“爱智者”(philosopher)。而且智者派的怀疑主义也只是方法论上的怀疑主义,也不同于后来的皮浪等人落实到实践中的怀疑主义。

智者派们运用诡辩论来解构形而上学,从而走向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从古希腊时代开始,怀疑主义与形而上学形成尖锐对立,怀疑主义从根本上反对独断论,它的基本宗旨是对一切形而上学根据进行解构。二者之间对立是根本对立。形而上学独断论表现了一种宏大的叙事主题,充满悲情主义的崇高意识,它使人的灵性深受感染,从而充分显示出哲学的超越维度。怀疑论体现一种阴柔纤巧的只会,其目的不在于建构,而在于解构,在于有力而准确地攻击形而上学独断论的“阿喀琉斯的脚踵”。

事实上,智者派正好构成从早期希腊形而上学源端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过渡的一个否定性的中介(而苏格拉底则构成了这种过渡的一个肯定性的中介)。

14

(2)负面影响

1其具有功利性又无道德性的一味摧毁传统宗教与伦理观遭受指责(柏拉图讥讽为销售灵魂食品的商人); 2其否定确定的唯一地真理标准,片面夸大感觉的相对性和主观性,具有对以往哲学成果和哲学传统的破坏作用,以及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智者派和其他哲学家间的争论焦点在于问题和原则有无公认合理性及是否能成为确定的知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与之进行不懈斗争,但并未消除这个哲学内部隐患,在希腊哲学发展到晚期,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主义具有更大的破坏力。

1、普罗泰戈拉(通过对话接近真理,思想针对爱利亚学派;一切皆真)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前421年)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城,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而且也是第一个采用所谓“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的人。普罗泰戈拉将注意力集中于城邦生活的智慧,而对古希腊先贤们所讨论的自然哲学和神学宇宙论缺乏兴趣。如果说希腊早期的学派——无论它们彼此之间的观点是如何对立——都把世界本原问题当作关注的焦点,那么普罗泰戈拉则是古希腊第一个撇开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家,把眼光从客体自然界转向主体人生。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尺度、逻各斯只存在于人那里。人完全那可以凭借自己的逻各斯去描述和衡量万物的存在和非存在。因此,“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事物也就无所谓客观规定性可言,更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本原,一切以每个人立场为转移。

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1.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世间万物相对立的人——人类中心主义 2.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其他人相对立的个人——唯我主义 3.事物即对自己显现的样子——感觉主义真理观

他虽然强调人的感觉的相对性,但并不是一个感觉论者,而只是以感觉的相对性为例来证明人的判断或逻各斯的相对性。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人是万物尺度”理解为:“实际上是说正在认识或正在感知的人,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知识或感觉,所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象的尺度。”是比较全面合理的。

普罗泰格拉相对主义是针对爱利亚学派的绝对存在的。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来否定现象世界(“非存在”),这“神”或“存在”是客观的、绝对的,它从根本上是超越感觉的,不会以个人感觉差异为转移。而普罗泰格拉认为绝对的存在本身是一种无法证实的思想虚构物,个人在自己的变化感觉中发现,自己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后人认为他是古希腊第一个无神论者或神学上的怀疑论者。

意义:

1.“人是万物的尺度”无疑是对希腊作为“一”和“尺度”的“逻各斯”的解构。“尺度”或“分寸”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指事物的规定性、准则或逻各斯,并被当作是唯一的客观的。普罗泰格拉认为因人而异则第一次把尺度由客观的准则变成了主观的准则,对单一的客观的存在或逻各斯的结构。这样将爱利亚学派的形而上学独断论推向了相对主义。但他并没有抛弃逻各斯,而是把逻各斯“打碎”成了每个人内心的主观原则,使神圣的“一”变成了世俗的“多”,于是相对主义就导致了“一切皆真”的结论(后世哲人继承其碎片,变为客观的“多”——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柏拉图的理念)

2.逻各斯在每个人心中仍然是“一”,他把逻各斯变成一种个人运用来自圆其说的辩论(诡辩)技巧,并区分及纠正种种语法,成为希腊语法奠基者。

15

3.他虽然强调人的感觉的相对性,但并不是一个感觉论者,而只是以感觉的相对性为例来证明人的判断或逻各斯的相对性。因此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人是万物尺度”理解为:“实际上是说正在认识或正在感知的人,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知识或感觉,所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象的尺度。”

理论的相对性 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即“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条原则在实践上源于智者们进行论辩的需要,而在理论上则开创了一种主观辩证法,即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入到思想中,使之尖锐化而成为矛盾。他将矛盾仅仅看作是主观方面的分歧,认为这些分歧只要言之成理,就都是可以成立的,从而导致了一种“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绝对的相对主义)。其实“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条原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该原则自身也是属于“一切理论”之列。因此它是对相对主义立场的一种表述,但是它导致颠覆相对主义的结果。

意义:

1.普罗泰格拉的做法虽然导致悖论的出现,而且往往流入诡辩,但也常有力地揭露了理论中的矛盾,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古希腊的辩证法正是一种诘难对方理论矛盾的论辩方法。

2.这种相对主义极大地高扬了个人主张的至上地位,普罗泰格拉在社会政治和道德观上突破了神创论,不承认既定的社会秩序“天然合理”,而认为这些秩序只是一些个人“从俗约定”的结果【详见约定说】(人类社会的规律是人普遍主观意志的最大公约数,并非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在法律和传统上认为人应该遵循,不是因为其正确而是因为其使一个稳定的社会成为可能。由此他成为西方社会契约论的先驱者。

3.逻辑上来说,如果一切彼此差异甚至相对立的观点都是真的,那么也就没有任何观点是真的。因此“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必然会转向高尔吉亚”一切皆假“的怀疑主义。

2、高尔吉亚(实为解构并非芝诺的论证,芝诺论证巴门尼德,高尔吉亚解构巴门尼德,一切皆假) 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5—前380年)出生于西西里的雷昂底恩,著有《论自然或非存在》等书,活了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曾经师从芝诺和恩培多克勒,擅长论辩。

1.普罗泰戈拉用主观判断的多样性来否定爱利亚学派通过逻辑论证建立起来的唯一性。其相对主义与承认一切主观感受都是真的。

2.高尔吉亚严格坚持爱利亚派的逻辑论证方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专注于从理论上证伪爱利亚学派的基本命题。芝诺已经证明作为多和运动的非存在是虚假的,因此高尔吉亚只要证明作为一和不动的存在也是虚假的,那就可以得出一切皆假、无物存在的结论。其怀疑主义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进而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是假的,再进而我们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仍然是假的。

他用了三个命题来表达这三层意思:“第一个是:无物存在;第二个是:如果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认识的;第三个是:即令这个东西可以被认识,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这三个命题是分别针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物存在“、“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存在于思维的同一能够被表述”

高尔吉亚运用归谬法证明命题,通过揭露反命题的荒谬性来证明命题本身。 1.“无物存在”

1.设定了其反命题“有物存在”,

2.运用归谬法来证明命题“有物存在”不成立,即通过揭露反命题的荒谬性来证明命题本身。

2.“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对于思想中的东西是否指向某种存在,对此他仍然运用归谬法从两个方面来证明:第一,“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真实存在,凡是我们所想的东西便都存在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天上飞或者一辆车在海上行驰,而显然这些事情并不存在。第二,“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真实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但是六头十二足的女妖和吐火怪兽这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却可以被思想。因此,爱利亚派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由此证明了“如果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认识的”。

16

搜索更多关于: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意义:麦里梭的贡献在于从时间上的永恒推出了空间上的无限。 第二节 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爱利亚学派对存在的确立结束了早期希腊哲学的朴素状态。 此后: 1.智者派将爱利亚学派对逻各斯的灵活运用发展到一个极致,试之提升为对无形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的有力武器,催生了古希腊由苏格拉底尤其是柏拉图承担起来的“伦理学转向“的历史使命。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道德哲学都表现出对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怀疑态度,都构成了从早期希腊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向成熟时期的实在论哲学转化的过渡环节,苏格拉底弟子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则是实在论哲学的代表。虽然都具有强烈怀疑意识,但终极目标不同。 智者派:通过对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解构,走向了一种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市彻底摈弃本原问题 苏格拉底:怀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