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归谬法论证“一”神的永恒性:
假设“一”神是被生成的 1.同类生成---“存在”是从“存在”中产生 ∴不可
2.不同类生成---“存在”是从“不存在”中产生=无中生有 ∴不可 因此“存在”或神既不能从同类也不能从非同类中产生,它只能是永恒的。
意义:这种归谬法尽管非常粗糙,其中的一些论证明显地带有牵强的色彩,但是他毕竟开创了一种逻辑论证的方式(此前都是断言,虽具有逻辑但是凌乱的),这种论证方式在爱利亚学派的其他哲学家那里被发展为一种具有深刻的思辨内容的“诡辩”,并经过智者派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在苏格拉底那里形成了希腊的辩证法,并且亚里士多德将逻辑学集大成。
2、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与赫拉克利特同时代,要注意他们的对立还有同一)出身于爱利亚的豪门望族,曾经为母邦立过法,他用六韵步诗体写过一部哲学著作,在那里他不点名地批评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他的哲学思想深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在克塞诺芬尼影响下提出两个重要哲学概念:存在和非存在。
存在与非存在
①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被巴门尼德表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ˊεον,又译作“是”、“有”等),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则被他称为“非存在”。巴门尼德自觉地站在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上,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这是第一次提出了具有哲学味道的“存在”,而在此前的“存在”概念更像自然科学范畴意义的。根据早期希腊哲学发展历程,从克塞诺芬尼的独一无二的神和毕达哥拉斯的数,到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再到巴门尼德的“存在”,由此逻辑联系可推论存在实际上指有形诸神背后的“一”(克塞诺芬尼的思想之神)、现象世界背后的数或事物背后的逻格斯,即事物的本质;而“非存在”指纷纭复杂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这个概念到了柏拉图被明确表述为“理念”,即idea,不指具体存在,而是思想抽象概念。由此可见巴门尼德的存在构成了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到柏拉图的理念之间的必要中介,巴门尼德因此成为希腊形而上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接力手。
②巴门尼德明确指出“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或“是者是,不是者不是”)
“存在”或“存在物”具有如下特点:
1.“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永恒)——“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他沿用克塞诺芬尼归谬法来说明“存在”既不能从“存在”中产生(此就无所谓产生),也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无不能生有)
2.“存在”是“一”,没有部分,不可分割。(独一无二)——“存在物也是不可分的,因为它全部是一样的,没有哪个地方比另一个地方多些,妨碍它的连续,也没有哪里少些。因此它整个是连续的;因为存在物是与存在物连接的。”
3.“存在”是不变不动的。(静止)——“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这三个特点可知巴门尼德的“存在”更多的是对克塞诺芬尼的“神”的哲学表述——克塞诺芬尼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的“思想之神”与纷纭复杂变化不已的希腊诸神是相对立的;巴门尼德的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的“存在”则与处于生灭变化中的现象世界(即“非存在”)相对立的。且存在的特点也完全适合毕达哥拉斯的数和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
9
巴门尼德的存在实则为概念、思想的抽象物,抽调一切感性特征和数量规定,是对事物进行了各种抽象之后仅剩下来的最基本的规定或表述,这种规定所表述的东西是超越时空的,因此是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始终如一是其所是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但此时未清晰明确表达,后世黑格尔逻辑学就是从存在出发走向非存在走向扬弃辩证得出的,而巴门尼德此时停留在存在的提出,并且尽管提出存在的概念,却没有解释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后世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与赫拉克利特的同一与对立:
认识论上的同一性:二者都强调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定性。
对立:赫拉克利特是复线的形式描述火本原与逻格斯皆存在,只是逻格斯比火本原更加真实存在;巴门尼德则将二者的相对性发展成了绝对对立。
4.“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无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相等被视为完满)。同时否认在已获定形的“存在”之外还有任何其让他东西存在。——“存在物不能是无定形的,因为它没有缺陷;如果无定形,那就正好是有缺陷的。”
根据武大教授邓晓芒和赵林所述,存在不能是无定形的思想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是不确定的,故而“有缺陷的”,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十对范畴将“有定形”视为优于“无定形”的,同时,球形是最完满的形状因为球形中球心到球面任何一个距离相等,因此巴门尼德会认为存在是有定形的球形。这同时说明巴门尼德存在论尚未完全摆脱形体的理解而上升到概念的纯粹思辨。
局限:存在的三个特点与第四个特点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即时间上的无限(不生不灭)与空间上的有限(有定形或有边际)之间的矛盾。这矛盾由巴门尼德弟子麦里梭发现,他认为时间上永恒的存在在空间上也应该是无限的因此将存在特点修改成具有无定形或无限。
真理与意见
(1)真理与意见是巴门尼德区分出的截然不同的追求知识的道路。
针对“存在”与“非存在”间的根本区别,巴门尼德明确指出“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第一条是: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另一条是: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暗指米利都学派把现象当存在,本质当不存在)走这条路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物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暗指赫拉克利特的二者皆存在)”
即
1.真理之路:“存在物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存在是永恒的,“完满”的,其与真理同行,故称之为“真理之路”。
巴门尼德的存在实则为概念、思想的抽象物,抽调一切感性特征和数量规定,是对事物进行了各种抽象之后仅剩下来的最基本的规定或表述,这种规定所表述的东西是超越时空的,因此是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是通过逻格斯这条“道路”所通达的。
因此巴门尼德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与思想和语言中,“能够被表述、被思想的必定是存在”,“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此时已经提出了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
2.意见之路:“存在物不存在,非存在存在。”——否定存在的存在,是根本不可能的路,故称之为“意见之路”。
作为感官对象处于流变过程中的具体事物因无法用语言确切表述出来固定下来,因而是“非存在”。在巴门尼德看来米利都学派把变化无常的“非存在”(水、气等)当作万物本原,主张“非存在”存在,因此是虚妄的“意见”;赫拉克利特认为“存在和非存在既相同又不相同”,因此也是荒谬的“意见”。
10
实际上巴门尼德主要对立面是米利都学派,而赫拉克利特采取复线立场因此构成米利都学派与巴门尼德之间的一个居间人。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米利都学派: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
赫拉克利特: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也存在(德谟克利特明确表述的立场)
(2)意义:
①巴门尼德的观点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此后的西方哲学中关于“存在”的学问就被称为本体论(Ontology,其中“on”即存在)。他关于真理和意见的观点,表明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本体论上的分歧导致了认识论上的分歧。在认识论上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具有同一性,二者都强调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定性,虽然他们对于呈现在感官之中的事物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②巴门尼德通过逻格斯首次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开启西方认识论从语言中寻求线索这一做法的先河。他明确表示非存在是我们无法认识和言说的,而存在者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事物的本质不能通过感觉来捕捉,只能通过抽象的思想才能把握,因此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
【当然,用怀疑论的眼光考察所谓的本质问题,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还是我们人类思维投射到事物之上的一种结果,这本身是难以解答的形而上学问题。】
存在不仅可以被思维也可以被语言表述,因此存在、思维与言说间有一种内在必然联系。“存在”作为系词(“是”)是任何语言表述中的确定性体现,使得思维有了自己确定的对象,感官感觉则由于不确定的流变而处于“非存在”之中,无法用思维来确定。因此依据抽象思维而得到的是“真理”,依据感官知觉得到的则是“意见”,确立了一条轻视感官和知觉、强调理性思维的唯理主义认识路线。
“语言是存在的家”是海德格尔著名观点。哲学用概念进行思维,概念离不开语言,因此三者具有同一性。语言在表达存在时虽然丧失许多感性的成分,但更加精炼地表达了事物的本质。
需要注意的是,巴门尼德的存在指的是思想的抽象物,因此他所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过是思维与思维自身的同一性。到后世柏拉图,存在被叫成理念(人们通常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是摔成碎片的存在),而理念离不开思维。(尽管这个理念是被认为独立于人头脑之外的客观精神,但只有被思维把握才具有现实性)此时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变成思维与理念的同一性了。而理念是对感性事物的本质抽象,因此巴门尼德——柏拉图意义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其实就是指思维与本质之间的同一性,即唯有思维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产生真理性的认识。而不单纯是思维对感性现象的反映。
宇宙论
巴门尼德不否认对“意见”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真理”的认识。——“意见虽然不含真理,把你仍然要加以体验,因为必须通过全面的彻底研究,才能制服虚幻之见。”
这种态度使他对自然哲学研究对象——自然世界——进行考察,并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光明与黑暗,二者充满于每一个事物中,相互对立且彼此相等,宇宙是由火构成的光明圆环和土构成的黑暗圆环所组成。
11
总结:巴门尼德存在论与宇宙论是相互对立的,亚里士多德评论“他被迫追随现象,于是主张在原理上它是一,在感觉主义上它是多”面对现实世界,巴门尼德节用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对自然现象作说明,对于二者的矛盾,不同于赫拉克利特的统一,他采取将二者作为“真理”和“意见”对立起来的方式。
3、芝诺(诡辩为后世辩证法奠定基础)
芝诺(Zenon,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68年)是巴门尼德最喜爱的学生,虽然他本人在哲学思想上并没有什么新建树,但却运用克塞诺芬尼开创的归谬方法,系统地论证了其师的基本观点,为把门尼德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提供了大量的逻辑论证。巴门尼德的“存在”的基本特点是不变不动和独一无二,这是只有靠抽象的思维才能把握住的特点;芝诺则要用归谬法来说明,作为感官对象的运动和多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从而来反证巴门尼德的观点即思想的对象存在静止是唯一真实的。
论证有两个方面:1.对运动的否定 2.对多的否定
否定运动的论证 在否定运动这一方面,芝诺的论证有“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和“运动场”等。芝诺的问题在数学上涉及到极限理论,在哲学上涉及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要害在于只强调运动的间断性而否认了运动的连续性,实则为诡辩。
否定多的论证 在否定多这一方面,芝诺提出了“大小的论证”、“数的论证”、“地点的论证”、“谷粒的论证”等,这些论证无非是要说明,如果存在物是多,则必然导致自相矛盾。
总结:
1.芝诺的论证有一些是出于对事物的错误观察和理解,另一些则具有深刻的思辨内容——如“二分法对”和“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涉及空间和时间无限可分性问题;“飞箭不动”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大小的论证”更广泛地涉及无限与有限、连续性与间断性等重要哲学问题。芝诺的这些论证,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无聊的诡辩,这些带有诡辩色彩的论证中可以发掘出深刻的辩证成份,因此亚里士多德把芝诺称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2.芝诺论证的目的是运用归谬法反证“存在”是不变不动和独一无二的,其实质在于用逻辑推理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官知觉,从而奠定西方哲学把思想的对象看的比感觉对象更加真实可靠的传统,培养了重视逻辑推理而轻视感觉经验的倾向。
3.他的论证极大助长了诡辩论的思想风气,最后在智者派那里演化出一种吊诡的结果,发展成为一种解构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他强调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的连续性,此前的赫拉克利特学生克拉底鲁则把运动绝对化、片面强调运动的连续性,二者发展了诡辩论的两个相反的方面,使得后来的思想家们得以使辩证法逐渐完善。
4.麦里梭
“存在“的空间特性从有限变无限
麦里梭(Melissu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41年)是巴门尼德的一位更年轻的学生,他对老师的存在论进行了论证,同时麦里梭对巴门尼德某些观点进行修改,把“存在“的空间特性从有限(有定形)改变为无限(无定形),即无限的东西才是不受事物限制的。
感性事物是不真实的而非不存在的
1.麦里梭没有断然否认感性事物的运动与众多,而是认为感性事物的运动与众多并不会影响“存在“本身的不动不变和自身同一。
2.麦里梭没有把运动和众多感性事物当作不存在而是把它们当作不真实的存在,他认为只有”虚空“才是不存在的,”因为虚空就是无有,无有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3.存在是充实的、虚空是空虚的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