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4:32:47

为一种对他物的否定,即斯宾诺莎明确所述:任何规定都是否定。尽管阿那克西曼德本人没有说明阿派朗是什么,但说明了万物的本原不是什么,即不知其是什么但知其不是什么。

(2)阿那克西曼德开创了一种新的生灭观,所谓“产生”就是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获得某种规定性成为某物;所谓“消灭”就是重新去掉规定性,回到阿派朗即无规定的状态。表达一种本质性的生灭观念——生即从无限到有限,灭即从有限重新回归无限。这是根本性哲学概念的突破

(3)阿那克西曼德把泰勒斯的意蕴含混的灵魂,发展成为决定阿派朗与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契机——冷热干湿。由于它们不同结合方式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并强调万物从阿派朗中产生及复归于阿派朗是命运规定的。这种神秘命运观与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主题无疑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对后来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等形而上学的实体产生重要影响。

3、阿那克西美尼 内容:

(1)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提出了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即万物本原是无定形却有内涵的东西——气。气一方面是一种与水一样的自然物质,另一方面却比水更加具有无定形的特点,它是一切无定形之物中“最”无定形的一个,因而能作为一切无定形之物的代表。

(2)在阿那克西曼德冷热干湿基础上提出稀散与凝聚两种运动。他去掉干湿概念,通过冷热对立性质相互消长聚散方式把水火土气几个基本的元素联系起来,借稀薄和浓厚而形成不同实体。稀薄时候形成火,浓厚时候形成风、云、水土石头等。同时不气不仅形成自然物质,有时候也指呼吸、灵魂或某种神圣性的东西(“精气”),但都不具有独立的精神含义,仍然是一种物质性的气。就此而言,“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

意义:

(1)气本原说超出了泰勒斯的局限性,克服了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之物”的笼统性。如果说泰勒斯的水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肯定性的表述,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性的表述,那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则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表述,同时也是对阿派朗这种否定性描述的肯定性说明,即无定形又有内在规定性,即可否定描述也能肯定性描述。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正题反题——泰勒斯水本原(肯定性)、阿那克西曼德阿派朗本原(否定性)辩证结合构成一个合题,进入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环节。

(2)气稀散后形成火的逻辑意味着越稀散越具有无定形的特点,对稍晚出现的爱菲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火本原学说奠定逻辑理论基础。

(3)气与万物转化过程中,从火到气到水到土(以及相反路线)的转化由冷热聚散的程度决定,凝聚(浓厚)和稀散(稀薄)的程度决定了事物的性质,体现背后的数量关系即量的规定性决定事物性质的特点。这蕴含另一种关于本原的思维路径,即寻找现象背后的形式或本质的路径——形而上学路径,为希腊形而上学创始者毕达哥拉斯数本原以及爱菲斯学派逻格斯等概念从现实形态转到背后思考奠定思想背景。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31年,与阿那克西美尼同时代)(形而上学创始人)

早年曾就学于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曾到埃及、巴比伦等到地游学,从那里获得了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应当是有定形的东西,而万物共同的有定形的东西就是“数”,一方面,数是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另一方面具体事物是对数的“摹仿”,即数是事物的抽象原则。

这是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和谐音学的研究,他们根据谐音的音程取决于琴弦长度这一原理,进而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由它们包含的数所决定的。根据这种联系,数不仅可以解释具体事物也可以用来解释抽象事物。

5

意义:数作为万物本原,已经超越了米利都学派的感性物质意义上的开端,而具有了抽象原则的涵义。前者是对万物的还原,后者是上升到抽象层面提出一物之为一物的本质、规定性。数的有定形从现象意义上来说即是无定形,如此毕达哥拉斯就把有定形和无定形统一起来,数变成无定形(现象意义)的有定形之物(本质意义),因此他通过形而上学路径完成了对有定形与无定形之间的辩证统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这在认识论上开辟了一条理性主义的思路,因此黑格尔评价这是实在哲学转向理智哲学的关键。

局限:

①数虽然具有抽象意义,但仍未完全脱离形体,受自然哲学影响,把数具象化,与形相联系。在他们看来数是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作为一切数之根本的“1”是第一本原,表现为“点”,由“1”派生出其他的数乃至万物的过程表述为 点-线-面-体-水火土气,再四种元素不同方式相互结合转化产生出世界万物。因此这个数虽然上升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形式上面,但还不是一种质的规定性,而是量的规定性,并且实际上把数理解为具有几何形状的东西,或物理学意义上的数,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微粒。就此而言,此数与后来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相差无几。

②同时毕达哥拉斯将数神秘化,从奇数与偶数的对立中引申出十对基本的对立范畴,用神秘的象征方式解释事物的性质,认为具体事物是对数的“摹仿”,这一说法固然有抽象意味,表明数量关系与事物性质之间的联系,但同时明显具有巫术式神秘色彩,

(2)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另一成就是得出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经验性观察结果抽象为一般性数学定理,意味着数学命题可以脱离几何图形而独立表示事物比例关系,这就蕴含把数看得比形更加具有本质意义的可能性,也使得代数作为一门科学成为可能。

意义:伴随“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明必然出现不可公约数危机,进一步加强人们关于数与形相分离的观念,撕裂数形间建立的同一性,从而一方面使独立于经验图形的纯粹数学演绎成为可能,并由此发展出抽象的形式系统(逻辑学),另一方面培养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把通过抽象思维而非感官知觉所把握到的对象(如超时空的数学定理、哲学概念、或逻辑命题)当做最真实的东西,当做先于和高于具体存在物(现象)的本质,导致西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产生,由此发展出从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的种种“本质先于存在”“本质决定存在”的形而上学体系,也为逻辑和神学的至上性奠定了基础。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超经验的实体主义或实在论观点)源端。

这是一种与米利都学派完全不同或相反的思维倾向,除了从感性物质上升到抽象原则之外,他们还抛开了前人推崇“无定形”的做法,通过数的确定性第一次建立起一种“有定形”的最高原则,即寻找“无定形”背后的“定形”。这一原则对后世西方哲学和科学(直到近代定量化的精密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从奥尔弗斯宗教那里继承并发展了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这种强调灵、肉分离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突破了希腊人传统的灵肉统一观念,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西方唯灵主义的雏形。它后来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而融入基督教中,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砥柱。

三、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是爱非斯学派(米利都稍北)的主要代表,他出身于爱非斯王族,本应是王位的继承人,但却由于热爱哲学而隐退山林,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赫拉克利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愤世嫉俗、蔑视民众,满脑子精英意识,他远离城邦政治,潜心于一种神秘的沉思生活,由此造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极度晦涩。爱非斯与米利都都属于爱奥尼亚城邦,统称为“爱奥尼亚学派”,赫拉克利特思想可看见米利都学派影响(现象世界火本原),尽管他轻蔑毕达哥拉斯,但他的思想也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痕迹(抽象思想范畴之逻格斯)。他的哲学思想两大主题形成交织的哲学复线,即“火”本原和“逻格斯”。

6

(1)火本原说

①赫拉克利特在留存至今的著作残篇中明确表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一切转为火,火又转为一切,有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黄金。”

②火的熄灭和燃烧产生上升道路&下降道路两条路线:赫拉克利特认为,火通过浓厚化而变为气,进一步浓厚化则依次变为水和土,这是“下降的道路”;反之,土通过稀薄化而变为水,进一步稀薄化则依次变为气和火,这是“上升的道路”;而“上升的道路和下降的道路是同一条路”,它们表现的都是火与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③“生”与“死”形容转化:“火死则气生,气死则水生。——土死水生,水死气生,气死火生;反过来也是一样。”

意义:

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与米利都学派一样,坚持用某种无定形之物来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变化。不同的是,他把万物的本原规定为火。但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的创新意义并不在于用另一个不同的东西来说明万物及其转化,而在于强调了这种转化是“有定形”的火苗按照“一定的分寸”进行的,亦即在不断转化的“无定形”原则中加入了“有定形”的原则,表现为一个无定形和有定形相统一的过程,即无定形的火在燃烧中自我定形,从而实现米利都学派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两种对立哲学原则的综合。这种火遵循的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又被赫拉克利特表述为“逻各斯”。

(2)逻各斯

①“逻各斯”(λóγο?)一词的原意是“话语”,也由此而带来了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神就是永恒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格斯’”“一切都遵循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他宣称命运的本质就是贯穿宇宙实体的‘逻格斯’。‘逻格斯’是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也是确定了周期的尺度”。赫拉克利特认为逻格斯是现象世界中不定形的火与万物之间转化背后的定形的根据。这种不变不动不生不灭的定形之物只有通过抽象思想被把握。

②火与逻格斯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原则,具有平行关系。作为万物运动变化法则的逻格斯不是外加于火的,而是火本身固有的尺度,它规定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变转化,而后者又反过来显示出逻格斯的永恒不变性。“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逻格斯”是“一”,它“永恒存在着”,“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③赫拉克利特进一步认为逻格斯不仅是火与万物相互转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思维和言说的法则——他明确说道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逻格斯——即语言本身是主客观统一的,逻格斯不仅是万物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思维应该遵循的主观法则,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本质与主观理性含义的思维言说逻辑之间具有同一性。逻格斯原意是“话语”(概念性的抽象的),即逻格斯离不开言说,主观理性和智慧在于对客观规律或秩序的认识和把握。由此主观逻格斯与客观逻格斯得以统一。也因此他对理性思维给予极大推崇,“逻格斯是惟有思想才能把握的对象;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表现出某种唯理主义的倾向。

意义:

①“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以不变不动的思想抽象物或定形物来说明运动变化的感性世界。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属于自然哲学范畴,而逻格斯理论具有形而上学色彩,就此而言他的哲学可以看作是二者进行综合的最初尝试。正因如此他没有像后来的巴门尼德那样完全否定感觉对象的意义,即没有因为逻格斯理论而放弃火本原说,二者实际为一种复线关系,都是真是的具有真理性,相对而言逻格斯是更加实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已。

②它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语言及其规律和结构(逻辑)从此成了哲学家们离不开的一个参照维度,继而有了从话语-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语法(本质规定性)的探索途程。并且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本质与思维

7

言说的逻辑之间具有同一性的提出,实际上涉及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不久后巴门尼德明确将此思想表述出来。

②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区别: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当然也可以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具有数或量的必然规律,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并不仅仅是量的必然性,而更主要的是上升为一种质的必然性,这种质的必然性只有通过逻各斯(话语)才能表达。

(3)辩证法的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辩证法”一词是由稍晚时候被智者和苏格拉底表述出来,主要指通过对话来揭露对方逻辑矛盾的方法。不同于他们,赫拉克利特是独白形式辩证法,更接近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强调事物运动变化和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等)。他的朴素辩证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万物流变,无物常住(除逻格斯)。“我们既踏进又不能踏进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

②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其明确表示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导致了和谐,相反者才能相成。赫拉克利特把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对立范畴辩证统一起来,并把对立统一看作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必然规律或“逻格斯”。——“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

③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箴言方式写道:“驴爱草料,不要黄金。”“最美的猴子同人类相比也是丑的。”但如果过分强调事物相对性就会走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此后的智者派具有明显特征。

四、爱利亚学派(注重论证的学派)

1、克塞诺芬尼

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0年)是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对神人同形同性的多神论希腊神话进行公开批判的人。如果说吟游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是希腊神话世界观的重要奠基人,那么吟游诗人克塞诺芬尼则从根本上动摇了神话世界观。

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有两个: 1.对希腊城邦流行的多神论进行了怀疑和批判

2.第一次运用归谬的方法来进行论证,后来被爱利亚学派及智者派广泛运用

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神话的最基本的特点,克塞诺芬尼的批判正是针对着这一基本特点而展开。他认为并非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形象创造了神。他之所以要否定与人同形同性的多神教,是由于他在哲学上总结米利都学派的“本原”(“有一个东西,万物产生于它,万物又复归于它”)、毕达哥拉斯派数学本原的“一”、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是一”的逻各斯,而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一”。唯有“一”才是“神”,神则是唯一的。这个神超越了人的特殊性和有限性,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特点。(类似后世基督教上帝)开启了具有形上色彩的宗教源端。这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概念,无法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来加以限定,他第一次用归谬法得出神既不是无限的也不是有限的,既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运动的,是不生不灭的结论。——“有一个唯一的神,是诸神和人类中间最伟大的;他无论在容貌上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神是全视、全知、全闻的。”“神永远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却用他的思想支配着世间的一切事物。”

8

搜索更多关于: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为一种对他物的否定,即斯宾诺莎明确所述:任何规定都是否定。尽管阿那克西曼德本人没有说明阿派朗是什么,但说明了万物的本原不是什么,即不知其是什么但知其不是什么。 (2)阿那克西曼德开创了一种新的生灭观,所谓“产生”就是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获得某种规定性成为某物;所谓“消灭”就是重新去掉规定性,回到阿派朗即无规定的状态。表达一种本质性的生灭观念——生即从无限到有限,灭即从有限重新回归无限。这是根本性哲学概念的突破 (3)阿那克西曼德把泰勒斯的意蕴含混的灵魂,发展成为决定阿派朗与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契机——冷热干湿。由于它们不同结合方式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并强调万物从阿派朗中产生及复归于阿派朗是命运规定的。这种神秘命运观与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主题无疑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对后来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等形而上学的实体产生重要影响。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