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2. 教学试一试。
师:同学们,学习了连加竖式的计算,你能试试用竖式计算90-25-28吗?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的方法:
(1) (2) (3)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2)种算法,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3)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连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连加、连减
19+27+26=72(只)
(1)
90-25-28=37
(2) (3)
(1)
(2) (3)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计算教学于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 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选择优化,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进而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A类
1. 填空。
2. 笔算下面各题。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
有85个西瓜。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 78 99 78 43 7 0 B类:85-40-27=18(个) 教材习题
第2页“想想做做” 1. (1)59 76 (2)35 18 2. 86 89 25 0 18 96 3. 37+48+14=99
4. (1)38+46=84(个) (2)84-60=24(个)
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3、第4页的内容)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