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课的开设,因而造成 了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有目的系统训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缩小城乡差别,更谈有上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来提高农村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目前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3、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综合实践课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即“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通过我校一年半时间的开设、探索和尝试,我们认为: 1、综合实践课是原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它包括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
2、综合实践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 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
3、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的课程论,它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分科课程,又不同于结构化、知识化的综合课程,也不同于分科化的实践课程,它具有多元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全程性等明显特征。 4、综合实践课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和探索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创新能力,塑造完美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等。
5、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主题研究式学习活动,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我校及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同
时使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归纳及发表和讨论等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养成积极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 二、大胆实践,积极反思
在市局、教办的领导下,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改革实验通过开展实践性研究,探讨其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正稳步而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的工作体会是:
(一),抓实培训教研,促进综合实践课研究整体推进。 为加强综合课教师培训,我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参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参与 式教学研讨培训”活动。活动在学科教研员、中心组骨干教师们的组织引导下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专题讨论。教师们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启动后,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中的反映与变化,真切地谈出了对这门新课程的认识、操作、问题与困惑,大家一致认为其发展的前景是好的,对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
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找到了综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在实施过程中,开始与解放了手脚的学生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定主题,搞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做“学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实践活动空间的提供、教学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师资队
伍建设与水平的提高等等到,这些问题制约着课程研究的进展。为此,教师们建议要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发挥实验样本班的示范作用,通过教研、开放等形式的研讨活动,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基于广大教师的要求,我们结合学科中心组活动,先后进行主题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评价研讨会,教学开放周等活动。活动中,一些样本和非样本班级把他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课例,开展实验研究的做法体会进行了详尽、生动地展示,加上实验教师的教学与反思,从实施层面上解决了在综合课上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培训实效。因为有了多次的培训交流,教师的参与 综合实践课研究热情高涨。理论学习意识增强,自主探索的氛围愈之浓郁。 (二),放开时空限制,确保综合实践课的灵活创新 我校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小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规定的前提下,每节课均缩短五分钟,即从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课时缩短后,每天的课时总量比原来规定增加1课时,这样,我校每天增设了一次综合实践课,确保每周一个课题。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教学次序,只是将自然、社会、劳动等课程实践性内容进行综合化的同时,从这些课程中抽取所需课时,把时间整合,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双基教学,又体现了课程管理中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