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概论 课件汇总
作者简介——小说情节的重述——几句赞美性或批评性的评语。 其评语,又往往“像一件大小同号的衣服,胖子瘦子都可以穿”:“别具一格”、“独到过人”、“生动细腻”、“教人由衷地击节赞赏” 体悟阐释式
即不重价值判断,更注重对作品的语义、技巧、情感、意味及整体内涵的个人化体悟、理解与阐释的批评方式。其特点是侧重于美感经验的描述,弥漫着诗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与西方传统的理论批评相比,显得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
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自黛玉看书起分三段写来,真无容针之空。如夏日乌云四起,疾闪长雷不绝,不知雨落何时,忽然霹雳一声,倾盆大注,何快如之,何乐如之,其令人宁不叫绝! 分析评判式
即从某种理论视野出发,或依据一定的艺术规则,在阐释体悟的基础上,以清晰的语言,对作品隐含的人生、社会的、审美的等方面的内涵与意义,对作品的成就或不足,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并进一步探文学艺术活动的内在规律。
王国维 评《红楼梦》 李长之
论巴金的《憩园》 论鲁迅 提升创造式
即批评家能够结合对相关作品的分析探讨,深化完善某些既有理论;或通过对作品内在奥妙的独特把握,提出新的理论范畴,乃至借此创建新的理论体系。
王国维:境界说(《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 ) 别林斯基 :熟悉的陌生人 巴赫金:“对话”、“复调”、“狂欢”
萨义德 :东方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 (二)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
传播文学信息 丰富作品内容 李长之:“在日常生活中,假说有一个人说出一套话来,别人不知道他说的什么,这在说者听者是如何苦恼的事。这就需要一个人,他是能够听明白的,乃用更方便的话,也许更简要,把那说者的意思,翻译或指明给听者;于作者读者之间,批评家最低限度是也要尽了这样任务。”
探讨创作规律 开拓思想空间
高层次批评境界的实现 广博的专业理论
小山重叠金明灭,鬃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
深邃细腻的文学眼光
领导人没有勉强我,我一个人仍然住在小窑洞里。我记不清邵子南同志搬下去了没有,但我知道,如果领导人先去征求他的意见,他一定表示愿意??我知道,他是没有这种择人而处的毛病的。(胡河清:重论孙梨)
达到第四层境界 元理论的思维能力 超文学的视野
第十一章 文学批评的主体因素
本章导航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批评主体的智能结构
第三节 批评主体的建设与批评活动 本章小结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心理结构 一、批评主体的感知力 二、批评主体的想象力 三、批评主体的创造力
一、批评主体的感知力
以批评感知作为批评家的主体心理结构要素,是综合批评活动所必需的对文学作品的感觉和在理论指导下对作品的知觉,从而形成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知力。
批评家感知力的主要表现:批评家的语感;批评家的意象感;批评家的结构感。 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特所说的“如画性”(Bildlichkeit),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的结合物”。意境的这一形象特征,用中国的说法就叫“情景交融”。
二、批评主体的想象力
(一)批评家的情感体验
将个人情感升华为群体情感,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会体验,扩大和延伸情感的范围和意义,使情感体验具有超越性、扩张性和延伸性。 (二)批评家的定位想象
1.批评必须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推想力; 2.批评家的定位想象具有超越性和扩张性;
3.批评的定位想象具有理性的科学性、逻辑性的穿透力; 4.批评的定位想象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乔纳森·卡勒言简意赅地解释说:“仔细解读文本就是对每一点叙述结构都保持敏锐的注意,并且着力研究意义的错综性;而社会政治分析则认为一个给定时代的所有连续剧目都具有同样的意义,都是社会结构的表述。”
三、批评主体的创造力
批评家的理解阐释 批评家的鉴别判断 批评家的评价与创造
批评家的理解阐释
传统意义上的阐释必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阐释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同的阐释者具有各自不同的创造性。
中国古代注解的批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就是阐释的差异性。 批评家的理解阐释
西方的阐释方式也因人因时而异, 包含着创造性。
西方现代阐释学的发展: 从解释学到接受美学
现代视域中的理解阐释的特点
批评家的鉴别阐释
批评家的鉴别判断力是在不断体验和学习中形成和建构的。 示例: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批评家还必须准确运用和充分发挥鉴别判断力。 示例:《辨骚》(刘勰)
批评家的鉴别阐释
批评活动中的鉴别判断还应该注意效果:要考虑批评家的鉴别判断素质和能力;考虑批评家能力的运用方式和表现形式;考虑批评实践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具体操作: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对象放在整个文学活动中来鉴别判断。 批评家的评价与创造
评价是针对接受效果的评价。
评价是批评主体的一种再创造活动:以法朗士为代表。 评价标准必须既考察到主体的合目的性,又考虑到客体的合规律性,并使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批评家的评价与创造
批评评价是体现批评主体的评价力和创造力的最好方式之一。
第二节 批评主体的智能结构
批评主体的知识结构——
批评家的理论知识结构 批评家的文化知识结构 批评家的社会知识结构 批评家的修养——
批评家的思想修养 批评家的人格修养 批评家的职业道德修养
批评家的理论知识结构
批评家的理论素养首先指其哲学理论素养。
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也是批评家必备的理论知识结构
批评家的文化知识结构
批评家的文化知识结构可以在学历教育中培育。
批评家也可以通过社会文化实践和阅读实践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 批评家还必须尽可能地吸收人类的遗产和各种知识。 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中国批评家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和理论体系,它构成批评主体心智结构中的内核和主干。
批评家的社会知识结构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批评家获取社会知识和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重要方面,同时也能锻炼和提高批评家的社会实践能力。
积极参与文化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会增强批评家的艺术和审美感受力、创造力,以及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素质。
批评家参加政治活动、行政活动、管理活动、文化活动等社会活动,能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获取社会知识,为批评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批评家的思想修养
批评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提高思想修养的依据和指导,切实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头脑和指导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水平。 批评家必须以丰富扎实的理论和文化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水平。 批评家必须通过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
批评家的人格修养
批评家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力争展开公正、准确的批评;
批评家应该坚持真理,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不畏权势、权力、权威,也不畏世俗偏见和时尚风潮;
批评家必须淡泊名利,净化心灵;
批评家要为宽以待人、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和听取别人的意见。
批评家的职业道德修养
批评家以批评为职业,对批评事业的热爱和真诚,构成批评家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批评家应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修养,使批评对文学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批评家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其思想修养、人格修养是紧密联系的。批评家的道德自律性使其批评行为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批评效果。
第三节 批评主体的建设与批评活动
经验积累与材料搜集 情感积蓄与批评冲动 社会环境与批评条件
一、经验积累与材料积累
批评经验的积累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批评活动经验的积累;批评写作经验的积累;在批评准备阶段注重对文学的阅读、感悟、体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批评经验的积累与批评材料的搜集相辅相成。
批评材料的搜集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确立批评对象;掌握相关的理论观点和论述。
二、情感积蓄与批评冲动
批评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以情感活动作为其批评的动机和内驱力,这就突显了情感积蓄的重要性。
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批评是枯燥无味、缺乏生气的说教。激情为批评带来生气和活力。
批评情感与文学情感的区别:前者是一种理性的情感,后者是感性的性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