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期末真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期末真题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9:02:37

( )111.“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 )1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慎独 B.榜样 C.修养 D.陶冶 ( )113. 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接表现是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职业权力 D.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 1~5 BCDBD 6~10 BDACB 11~15 BDCBA 16~20 DCBBD 21~25 DABDC 26~30 CBCCB

31~35 BCBAC 36~40 CBBAC 41~45 BCBCD 46~50 BCCCA 51~55 ACBCA 56~60 ABBCA 61~65 BDCBC 66~70 CBBCB 71~75 BDBCC 76~80 ACCBD 81~85

CADBD

86~90

BBDAC

91~95

CCBAB

96~100

BAAAD

101~105ADBDA 106~110BDABD 111~113CBB

二、判断题:

1、教育具有永恒性。( )

2、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现实性。( )

3、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因此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发展。( ) 4、社会本位论的代表是凯兴斯泰纳。( ) 5、引起求知欲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 6、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教师。( )

7、学校工作必须以德育为主。( )

8、班集体是通过开展集体活动逐步形成的。( )

9、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10、2001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各地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确定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 ) 11、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 1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13、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的教学评价是目标参照性评价。( ) 14、生产力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

15、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

16、在阶级社会中, 教育具有阶级性, 这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 )

17、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是活动课程论的特点之一。( )

18、“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学记》。 1~5 √××√√ 6~10 ××√√× 11~18 ×√√×× ×√×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目前,学制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3.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学生素质中的重要部分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增进他们的个人价值。 5.社会本位论主张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6.发展性教学指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同时要引导他们发展,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这种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

7.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8.教育(狭义)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10.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

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1.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12.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各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3.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14.螺旋式课程是指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的课程。

15.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16.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17.道德信念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

18.人格感化是指教育者以自身的品德和 为情境对学生进行的陶冶。

19.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教育能动作用。

21.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 )111.“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 )1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慎独 B.榜样 C.修养 D.陶冶 ( )113. 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接表现是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职业权力 D.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 1~5 BCDBD 6~10 BDACB 11~15 BDCBA 16~20 DCBBD 21~25 DABDC 26~30 CBCCB 31~35 BCBAC 36~40 CBBAC 41~45 BCBCD 46~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