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住宅设计原理 - 图文
第一节 居住建筑功能类型与发展状况
1.居住建筑的功能类型:住宅建筑宿舍、专用公寓、居住综合体 2.发展概况
(1)1950——1952年,为建国初期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2)1953——1957年,为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设时期。 (3)1958——1966年,为我国住宅建设自主探索时期。 (4)1966——1976年,为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迟缓时期。 (5)1979——1990年,为我国住宅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6)1991年直至目前,为我国住宅建设加速改革与全面发展时期。
3. 居住建筑的适居性:通常可以将择居者选择条件简要概括为地段好、环境好、房型好、交通便捷、服务齐全和价格适宜等基本目标,反映了居住者普遍认同的适合居住的建筑空间环境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称之为居住建筑的适居性。 4.居住建筑适居性的设计目标: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环境协调性, 经济合理性 方便性: 1.基地环境: 交通方便 ,用地区位适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2.建筑设施: 住户室内,公用设施,停车场地,自行车存放,电梯设备 3.信息服务:媒体接收,通讯服务,生活服务,物业服务 4.社区服务: 生活服务,物业服务
舒适性: 1.环境空间: 基地规模 ,日照、采光、通风, 私密性条件, 自然景观环境,室内空间形态
2.行为空间: 生活行为单元空间, 适应老龄化使用
3.环境设备:通风换气, 热工环境 ,室内照明 ,采暖空调 ,给水排水, 洗衣、晾晒、干躁 4.环境卫生:垃圾处理, 室内保洁性, 建材环保型
安全性:抗震、减灾 ; 防火、防盗; 防日常活动伤害
适应性:1.自主可变性:平面布置的个性;平面布局的可变性
2.空间丰富性: 入口空间布置, 室内外空间联系 ,空间布局结构
3.空间情趣性:室内活动空间 , 半室外活动空间, 室外活动空间,交往活动空间, 宠物饲养空间 4.视觉艺术性:外观造型 ,室内空间布置 ,公用空间特色
环境协调性:城市街景和谐 ,对邻里关系无伤害性 .基地排水组织 ,保护利用自然环境 经济合理性:建设成本 ,运行成本 ,资产评价 5.适居性的基本设计原则
(1)正确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3)正确体现建筑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的设计理念 (4)正确体现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
(5)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
6.适居性设计的技术标准: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就是以衡量住户拥有的居住空间数量和环境质量的技术性控制指标。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标准则包括对空间环境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两方面。 7.居住面积标准
(1)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定位
国际上对国民居住目标按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 ①最低标准为一人一床
②文明型标准为每户一套房 ③舒适型标准为每人各有一室
(2)社会居住模式预测: 社会居住模式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组成住户的生活方式。 1)家庭人口规模:(A)户均人口数(B) 户规模比例 2)家庭结构类型
以构成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一般可将家庭人口结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A 单身家庭B 夫妻家庭C 核心家庭D主干家庭E 联合家庭
(3)居住行为模式分类 ①居住行为与功能空间
住户的居住生活行为一般可分为四类:A 私人生活行为B 社会生活行为C 家务活动行为D 生理卫生行为 ②居住行为模式与套型设计模式
③家庭居住行为模式与套型设计模式:A 工作学习型B 社会交往型C 生活休闲型D 家庭从业型 8.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标准: 居住空间的质量标准是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户对居住空间
的环境质量要求,包括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两方面。 (1)环境质量的生理要求与标准:
1)室内空气环境质量: 二氧化碳 ,室内装修的有害气体 ,洁净度 ,适宜温度, 相对湿度 ,气流速度
2)室内热环境质量: 小康住宅室内热环境标准提出了室内温度控制的范围:夏季小于28度,冬季采暖区为16度——21度,非采暖区为12——21度。 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的措施
A) 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措施:(a)建筑隔热措施(b)房间自然通风组织(c) 外立面遮阳措施 B) 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措施:(a)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b)加强门窗的密封保温性能 3) 室内光环境质量 : 日照 ,采光 ,照明
4)室内声环境质量: 声环境是指居住建筑内、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室内形成对居住者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环境。
(a)关于日照标准的确定
目前采用以冬至与大寒两级日照时数为日照质量的低限控制标准
(b)关于天然
采光标准的确定
我国住宅建筑设计规范按居住空间使用性质决定最低采光系数,规定了直接采光的居住用房的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的比值,用以控制室内天然采光的基本照度要求。
(c)关于人工照明标准的确定
照明质量的决定因素包括适宜的照度水平、照明均匀度、照度重点以及亮度空间分布、光照方向、光色等。按住户实际需求分为上、中、下三个照度水平。
(2)空间环境的心理标准:(A)安全感与健康性(B)私密性与开放性(C)自主性与灵活性(D)闲适感于情趣性(E)自然感与回归性
9.居住建筑未来发展趋向
(1)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更应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
1) 确保住区环境和建筑设施同步建设 2)全面兴建健康住宅、营造绿色家园
3)精心规划与设计,实现最佳居住功能要求
4)提高设备性能和造型设计,改进建筑配置方式,增进居住空间舒适度。
5)提高居住空间的声、光、热和空气质量,采用环保建材,消除室内污染、维护身心健康。 6)关怀老年人、残疾人和少年儿童,为特殊群体的生活行为提供最大便利。
(2)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更应强调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全球性中大问题
第二章 住宅建筑设计——套型设计 第一节 住宅建筑套内生活空间设计 1. 居住空间
(1)起居空间:起居室活动方面需要 ,家庭活动 ,休闲健身 ,家务劳动 , 家居美化 , 社交会客 (A)起居空间家具布置。
(B) 起居室空间方面需要 : 避免起居空间与其他空间穿套, 空间可以适应家具摆放和变换 (2)起居空间的家具布置
(A)起居空间家具类型及主要家具尺寸:主要家具 其他家具
(B)起居空间家具布置。
常见起居室沙发的布置形式。
沙发与电视柜的布置的关系
(C) 当起居空间尺度较大时,应考虑分区布置家具。 (3)起居室空间的尺寸确定
(A)面积:(a) 起居室相对独立时;(b) 当起居室与餐厅合而为一时, (c) 当起居室与餐厅由门厅过道分成两边时
(B) 开间(面宽):决定起居室开间时,除了考虑社交、视觉层面的需求之外,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距离。常用尺寸:3.9—4.5米。经济尺寸:3.6米。舒适尺寸:6米以上 (C)进深: 独立起居空间的长宽比值大致在5:4---3:2的范围内。当餐厅与起居室连通时,该比例取在3:2---2:1左右较为合适。 (2) 餐厅
1)餐厅的使用需求:(A)餐厅活动方面需求:日常进餐,招待聚会,食品加工,娱乐活动
(B) 餐厅空间方面需求。(a) 基本空间需求。(b) 空间气氛需求。(c) 空间灵活性需求
2)餐厅的家具及布置情况:(A)餐厅家具类型及主要家具尺寸。必备家具,其它家具、设备(B) 餐厅家具布置。 A)餐桌椅的布置
B)餐具柜的布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