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1月试卷[精心整理].doc
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尚书里的尧、舜等英雄人物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 ▲ 。他们的语言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 ▲ ,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 ▲ 紧张的感觉。
A.不动声色 高屋建瓴 肃静 B.不苟言笑 高屋建瓴 肃穆
C.不动声色 高瞻远瞩 肃穆 D.不苟言笑 高瞻远瞩 肃静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记得数年前第一次踏上徽州这块土地,但见烟树葱茏,掩映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将徽州民居衬托在山光水色之中, ▲ 。 ▲ , ▲ 。 ▲ , ▲ , ▲ 。 ①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 ②犹如丹青妙手在用枯笔淡墨 ③强烈地吸引着我深入画境 ④寻幽探胜而陶然忘返
⑤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
1
⑥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牵人情思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⑥④②①⑤ C.⑤②①⑥③④ D.⑤⑥③②①④
3.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唐·陈 陶) ..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唐·李商隐) ..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宋·曹 勋) ..D.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宋·林光朝)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
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怀和帮助,请大家开怀畅饮! B.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送我的笔筒虽不贵重,但盛
满浓浓的友情,我就笑纳了,一定好自珍藏!
C.这么多年来承蒙你的关怀照顾,我是受益匪浅。现在你家里遇到
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助,竭诚回报。
D.杨总率先发言,抛砖引玉,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接下来,请
未发言的同志不吝才智,献计献策,畅所欲言。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平山堂记 (清)全祖望
2
乾隆二年冬,予以大雪留滞扬州,同人约为平山堂之游。时方浚.运河,小秦淮一带,半为河水所注,又益以雪。红桥左右园亭半入水中,枯木怪石,浮动水面。
予不过平山已六年,堂前万松皆成荫。徘徊第五泉上,旋酌酒堂东之平楼。松风吹雪,沁我心脾。因与坐客言斯堂古迹累迁,而志乘不详。明陆俨山集云:“扬州平山胡安定祠乃旧司徒庙改作。其东别作庙未成。”元李五峰《过平山堂故址诗云:“蜀山有堂今改作,骑马出门西北行。”自注:“今为司徒庙。”以两公之言合之,元已改平山堂为司徒庙,明又改司徒庙为安定祠,是今之安定祠,乃前此之平山堂。
吾闻扬州故城,跨蜀冈以连雷塘,则平山在城内。及柴周改作,始为今城。但故城亦不能尽包蜀冈,故杨行密攻毕师铎,并西山以逼城,西山即蜀冈也。陆孟俊攻韩令坤,亦屯兵焉。胡身之曰:“扬之东南北皆平地,惟蜀冈诸山,西接庐、滁,攻扬者率循山而来,据高为垒以临之。”则故城特逾冈而已。及城既徙,则山竟在城外。故李丞相庭芝为阃使,鉴前此有据堂瞰城以施攻具者,乃逾山为城以捍之。即今山后所称堡城者是也。史亦言李全之攻扬,日坐堂上,俯临州治。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地势甚庳,安能远瞰?岂宋时山址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否则别有飞楼之属欤?是皆未可知也。乃若司徒庙中,列祀五神,相传以为茅姓。考之南北二史,王琳之死寿春,传首秣陵,茅智胜等五人实葬其首,颇与庙神数合。但是时南朝之扬州在秣陵,北朝之扬州在寿春,皆非江都,抑亦讹而置之欤?或五人者,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
3
欤?抑别有五神者欤?又皆未可知也。
酒罢,拟踏雪访山后城址,顾风色甚寒,山路又为雪阻,乃归。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嗟乎!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予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选自全祖望《鲒埼亭集,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方浚运河 浚:疏通 .B.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 按:考察 .C.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欤 祠:祠堂 .D.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 诠:选择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和友人饮酒时,谈及平山堂在元已改成司徒庙,到明改作胡
安定祠,并在其东面新建了座司徒庙。
B.旧扬州城只是跨过蜀冈,但并未将蜀冈全围在城里。等到旧城迁
徙后,蜀冈即西山就全在扬州城外了。
C.李庭芝任军职时,吸取以前有人占据平山堂居高临下攻打扬州城
的教训,越过西山修了堡城守卫扬州。
D.作者原本计划踏雪寻访山后扬州城的旧址,但因为天气非常寒冷,
山路又被雪封住了,最终未能成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宋时山址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
故夷而下之欤?(5分)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