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是否考研的经济学利弊分析
考研与否:经济学思维角度的分析 --pb11009072 何启明
导读:针对现代社会普遍出现的考研热,本文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当前考研“百万雄狮过大江”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深入探讨考研利与弊。
首先声明一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为了规避当前就业压力,希望在学校获取更高文凭之后相对轻松地寻找高薪工作的学生;另一类是在家长或旁人的压力下盲目跟风考研,认为没有研究生学历就无法在当前社会立足的本科生。本文并不指代励志在学术方面有所造诣,投身学术的学生。 一、考研的机会成本
排除读研的精神享受,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考研绝对是一项投资,且不论这项投资有无相应的回报,考研所消耗的人力财力是不能被忽略的。而投资就伴随着机会成本,所谓的机会成本就是这项投资对要被放弃的机会赋予的价值。而对于投资行为而言,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才会产生利润,我们将对此进行数据化的研究。
首先看资金投入。由于地域学校专业等差异,读研的成本会有比较大的出入,故在这里只能用平均水平大致估算一下。
考研成本:买专业课书籍和公共课书籍资料费用在1000元左右;英语与政治辅导班花费在1000元;去学校听专业课花费
1000元左右;在校外租房半年,房租等按每月250计,半年共1500元,报名费,材料费等计200元,差旅费计500元。在不包括巨大的心里压力成本和大量时间成本的基础上,考研已经存在5200元的经济成本。
读研成本:每年学费6000元(公费与自费平均而计,自费学生比例较大),每年住宿费1200元, 每月生活费1000元,出去寒暑假一年10个月计,三年下来共计花费36600元。(如果想了解具体不同学校的学费情况,请登录网站
http://bbs.kaoyan.com/t2497005p1查询)
凡事都有替代品,用三年时间读研意味着放弃工作机会与这期间产生的工作收益,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读研就没有机会用自己的劳动以某种途径创造价值,而是选择了其替代品,以牺牲预期收益获取其他的收益。
假设本科毕业直接参加工作,按照现在本科生的平均待遇,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估计值),第二年涨工资为月薪2500元,第三年涨为3500元,那这三年共收入93600元。读研就是以放弃这部分期望收益而做出其他选择。
综上而言,考研读研的成本可以记为130000元。 此外,由于学历与就业面成反比,一般学历越高,就业面越窄,由于专业化愈发加强,就存在对其他专业选择机会的放弃,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可能带来更大收益的专业。这也是一项不能被忽略的机会成本。
二、考研的沉没成本
在计算机会成本的时候我们默认假定每个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都幸运的被学校录取并直接开始计算机会成本,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职业”,称为考研专业户,几乎所有名牌大学附近的出租屋都遍布着这样的学生。就是指那些连续多年参加考研并落榜而且执意继续参加考研的学生。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无可厚非。可是大部分情况下连续考研并不是因为永不言败的精神,而是由于他们不甘心在考研过程中的投资没有任何回报,正是这种不甘心让他们义无反顾的踏入考了落榜,落榜再考的循环。而且投资越大,这种想法就愈发的坚定,更大的成本就会继续产生。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旦落榜,那之前的投入都称为了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沉没成本与决策无关,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而与决策相关的是边际成本。上述学生正是缺乏这种经济学思维才会深陷考研循环不能自拔。
由于落榜可能带来的沉没成本对于并未考研的本科生来说是边际成本,对于是否考研的决定有影响作用。 三、考研的收益
在之前的假设中我们排除了考研的纯粹学术目的,因为他们的收益并不限于工资与工作,还有对知识的愉悦感等。在此我们针对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计算其收益。
面对刚毕业的学生,研究生的待遇确实好于本科生,可是这种优越是否显著?本科生当前毕业平均月薪在1800元左右,假定研究生毕业月薪比本科生高出1000元(事实上没有这么多),单单要赚回刚才提到的130000元就要用至少11年。何况同级毕业工作的本科生在他们工作到第四年的时候,工资可能已经超过4000元,研究生的待遇好只能与同时间毕业的本科生相比而不是同级的本科生。
知识收益。很多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工作能力更上一层楼,以备将来真正工作时有足够的优势,这种心态很值得学习,但是好的出发点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换句话说,读完硕博不代表工作能力更强。现在很多研究生都是导师廉价雇工,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锻炼。而又有许多人认为硕博就是高薪的保险箱,缺乏必要的危机感。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道理,拿多少工资取决于创造多少收益,这就迫使提前进入社会的本科毕业生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由于更为现实更为强大的压力,工作的学生学习动机会更强,从这方面讲,读研的知识收益并没有工作高。
对于属于本文研究对象的两类学生,读研的成本过高而收益相对而言并不是那么理想,这不符合经济学的常识,因为没有利润就没有行为的激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范畴,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单纯从经济学而言,以逃避为目的和盲目的读研是一项持续亏损的行为,并且亏损之大令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