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连交通大学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大连交通大学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车辆工程专业)
一、总体概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底,我校分别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展了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经过四年制本科生“3.5+0.5”、“3+1”和五年制复合型人才本科生订单式培养模式摸索,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于2011年10月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2月,车辆工程专业成为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卓越计划实施两年来我校参加专业24个,其中:四年制6个,分别是车辆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今年四年制本科生参加“3+1”签约培养学生约100人;五年制传统专业+软件工程的18个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通过学校积极与国内各软件企业联系,先后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软国际集团和安博教育集团等10多家知名企业合作,五年制本科生每年选派近300人进入企业实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逐步扩大“3+1”和五年制复合型专业人才本科生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的参与数量,扩大与中国中铁、中铁建、铁科院、南北车集团其他下属企业的合作,将联合培养本科生规模逐步扩大,最终形成常规的一种培养模式。全力培养一批能适应特定企业需要的站在行业技术前沿的未来卓越工程
师;推动产学研的全面合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当前,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动车组、机车、车辆、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维护维修等能力发挥到了极限,使现场技术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反观我国高等院校与轨道车辆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表现出与现实产业的各种不适应和滞后。
轨道车辆是包含机械、材料、电气等多学科综合与大量技术集成的大型机械类产品,生产及运用单位均属大中型企业。因此,(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产业背景和专业特色。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是东北地区唯一的面向培养轨道车辆设计、制造、检修及运用方面人才的本科专业,70%的毕业生在南北车集团、铁路局和城轨系统就业,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轨道车辆生产领域需求为导向,以高速、重载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进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配合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大连交通大学以 “服务现代轨道交通业”为办学特色的理念,确立车辆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结合铁路行业背景和市场需求特点,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改革实践,进一步加强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环节,为铁路工程领域培养创新型工程师。
二、组织管理
学校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形式,精心组织,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和企业主管人力
资源工作的总经理为组长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组”,组织制定“卓越计划”工作方案,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专家组成员由学校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指导、评价;学院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本学院“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学校-部门-学院三级管理机制的建立,确保了各项工作逐项落实。同时,学校还设立了专项经费,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针对轨道车辆产品复杂规模比较大,而且车辆工程四个专业方向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我们改变过去以教研室为教学基层组织结构的模式,初步建立“课程组—院—学校”的教学管理结构,有利于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协作,推动学科优势的集成和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与企业的对接,使教师进入企业变得更加流畅,保证了“卓越计划”的实施。
三、政策措施
1、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的关键和核心,为了落实学生企业学习经历,学校在前期建设实习基地与企业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先后与“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
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工作中,学校注重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和企业的沟通与协作,争取企业的支持,加强校企共赢意识,积极寻求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深化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1)通过实施“签约式”培养,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
(2)依托“车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和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实训中心。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在轨道车辆设计、制造、工艺、装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建设。先期将建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实训车间。
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实训中心以培养学生轨道车辆运用、维护、检测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建设。计划通过企业援助建一个站段运用维护的实训车间,同时将现有实验室重新布局改建。
(3)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利用企业暂时闲置不用的设备,由学校聘请企业人员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设立专项经费,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学校还设立了专项经费,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保障。组织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申报,对立项建设的校级专业,给予资金支持,2012年立项校级“卓越计划”专业13个。积极组织我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训,提供经费支持。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不但使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当前发展状况、先进生产工艺与流程、先进设备与技术水平等,提高了教师知识和能力体系,更使最新的生产实际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特别是全面提高工科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了《大连交通大学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实施意见》,每年选派新引进教师和科研骨干教师到行业领先的大中型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践, 2010年选派了36名教师到沈阳机车车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