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化学4-3人教版
第4章 第3节
1.世界第一大佛像——乐山大佛脸上出现了黑色条纹,鼻子已经变黑,胸部和腿部也出现好几块大“伤疤”(如图).一些专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大佛所在地自然环境湿度大、降水丰沛,容易产生风化现象,以及大佛面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酸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岩石的风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出的CO2会引发酸雨 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若黑色部分为硫化物所致,可用双氧水擦洗漂白
解析:自然风化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引起;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可将硫化物氧化为白色硫酸盐,故D项正确.
答案:D
2.全部可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 )
A.CH4、H2、CO、NH3 B.CO2、H2、SO2、Cl2 C.CO、CH4、HCl、HBr D.SO2、CO2、H2、H2S
解析:A中NH3为碱性气体,不能用浓H2SO4干燥,C中HBr是还原性气体,能被浓H2SO4氧化,D中H2S也是还原性气体,也能被浓H2SO4氧化,因此只有B正确.
答案:B
3.浓硫酸和2 mol/L的稀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质量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分析a、b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 )
A.a升华、b冷凝
B.a挥发、b吸水 C.a蒸发、b潮解 D.a冷凝、b吸水
解析:考查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稀硫酸易挥发出水分. 答案:B
4.标准状况下,某同学向100 mLH2S饱和溶液中通入SO2,所得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ab段反应是:SO2+2H2S===3S↓+2H2O B.亚硫酸是比氢硫酸更弱的酸
C.原H2S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ol/L D.b点对应的溶液导电性最强
解析:H2SH+HS,溶液显酸性.当通入SO2时,SO2+2H2S===3S↓+2H2O,即ab段发生的反应,A项正确.溶液酸性减弱,导电性减弱,D项错误.当通入112 mL SO20.112 L
2×
22.4 L/mol2n?SO2?
时恰好反应完全,所以c(H2S)===0.1 mol/L,C项错误.继续通入
V0.1 LSO2,SO2+H2O===H2SO3,H2SO3H+HSO3,由图象知,d点比a点pH小,即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2SO3比H2S的电离程度大,H2SO3比H2S酸性强,B项错误.
答案:A
5.区别SO2和CO2气体可选用
( )
A.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通入品红溶液中 C.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D.通入石蕊试液中
解析:CO2和SO2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如水溶液都显酸性,都可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物,都不能助燃等;也有一些明显的性质差异,突出的是SO2具有漂白作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等,而CO2则不具备这些性质,所以本题答案为B.
答案:B
6.向50 mL18mol/L的H2SO4中加入足量的Cu并加热,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是
+
-
+
-
( )
A.等于0.9 mol
B.大于0.45 mol,小于0.9 mol C.等于0.45 mol D.小于0.45 mol
解析:Cu与稀硫酸不反应,在加热条件下铜和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参加反应的浓H2SO4有一半被还原,在Cu与浓H2SO4的反应过程中,浓硫酸浓度逐渐降低,变成稀H2SO4时反应会停止,所以0.9 molH2SO4与足量铜片反应时,被还原的H2SO4小于0.45 mol.
答案:D
7.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
( )
A.苹果块会干瘪
B.胆矾晶体表面有“白斑” C.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D.pH试纸变红
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试管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造成空气中水分减少,苹果块、胆矾晶体、饱和硝酸钾溶液均会失水,导致苹果块干瘪、胆矾晶体表面有“白斑”、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会使pH试纸炭化变黑.
答案:D
8.把一定量的SO2通入Fe(NO3)3溶液中,溶液由棕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棕黄色,此时若滴入BaCl2溶液,则会产生白色沉淀.在上述一系列变化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
( )
A.SO2 C.NO3
-
B.Fe2
+
D.Fe3
+
-
解析:当SO2通入溶液中时,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NO3在酸性环境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亚硫酸根离子或SO2氧化为硫酸根离子,而本身则被还原.
答案:C
9.下列有关SO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SO2能漂白某些物质,说明它具有氧化性
B.SO2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它能与水反应生成H2SO3 C.将足量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D.实验室可用浓H2SO4干燥SO2
解析:SO2具有漂白性,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H2SO3而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还原性,能将高锰酸钾还原而使溶液褪色,但能用浓H2SO4干燥.
答案:A
10.在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仍澄清;若将BaCl2溶液分盛两支试管,一支加硝酸,另一支加烧碱溶液,然后再通入SO2气体,结果两支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由此得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
A.氯化钡显两性
B.两支试管中生成的沉淀都是BaSO4 C.两支试管中的沉淀都是BaSO3
D.H2SO3可被HNO3氧化为H2SO4,BaCl2与SO2不反应,但能与SO23反应
-
解析:在BaCl2溶液中通入SO2,溶液仍然澄清,这是实验事实.因为如果发生反应:BaCl2+SO2+H2O===BaSO3↓+2HCl,一是出现弱酸(H2SO3)制强酸HCl,违反规律,二是即使生成BaSO3沉淀它也溶于盐酸,故BaCl2与SO2不反应,溶液仍澄清.若将BaCl2溶液
22
分成两份,一份加硝酸,再通入SO2,可以发生将SO2或SO23氧化成SO4,此时发生Ba
-
-
+
+SO24===BaSO4↓;另一份加烧碱溶液,再通入SO2,先发生SO2+2NaOH===Na2SO3+
-
H2O,再发生BaCl2+Na2SO3===BaSO3↓+2NaCl.综上所述,A、B、C不正确;D中SO2NaOH-能被硝酸氧化和与NaOH溶液反应证明其有还原性和酸性,加碱后SO2――→Na2SO3,SO23浓度加大,与Ba2结合生成BaSO3沉淀,故D正确.
+
答案:D
11.下列过程中,最终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BaSO4的是 .
(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