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4/30 19:35:14

食管的全长有3处狭窄:第1处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

第2处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3处狭窄位于食管穿经膈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这些狭窄是异物易停留的地方,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胰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分头、体、尾三部分

十二指肠上接胃的幽门,下续空肠,长约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抗反流功能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增强有关 (一)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变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末端环行肌束,长3~4cm,静息时压力为l0~30mmHg, 2.异常的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TLESR):TLESR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 (二)食管酸廓清能力下降: (三)食管粘膜防御削弱: (四)胃排空延迟:

真题: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不包括:夜间胃酸分泌过多

临表:主要症状有剑突后烧灼感、反酸和胸痛等。本病易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 (一)剑突后烧灼感和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症状。

(二)胸骨后疼痛: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此时酷似心绞痛 (三)吞咽困难: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所致,症状呈间歇;

部分患者吞咽困难是由食管狭窄引起,此时吞咽困难可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四)其他:咽部不适,异物感、棉团感和堵塞感,与酸反流引起食管上段肌压力升高有关 检查:(一)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见有反流性食管炎可确立胃食管

反流病诊断,但无反流性食管炎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病。

(二)24小时食管pH监测:特别适用于内镜下无异常改变的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通常把pH<4时定为酸反流指标(正常食管内pH为5.5~7.0) (三)食管测压LES压<6 mmHg易导致反流(LES静息压为l0~30 mmHg)。 (四)食管吞钡X线检查:目的主要是排除食管癌等其他食管疾病。

(五)食管滴酸试验 在滴酸过程中,出现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的患者为阳性,

且多于滴酸的最初15分钟内出现,表明有活动性食管炎存在。

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床头端的床脚抬高15~20cm

睡前不宜进食;进餐后亦不宜立即卧床

应避免进食使食管下括约肌(LES)压降低的食物(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 应戒烟及禁酒

(二)药物治疗:疗程8-12周

1.H2受体拮抗剂:替丁类-------适用于轻、中症患者。

2.促胃肠动力药:作用是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适用于轻、中 3.质子泵抑制剂:降低胃内酸度最有效药--拉唑类,特别适用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患者 (三)抗反流手术治疗:目的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指征为:①严格内科治疗无效;②虽经内科治疗有效,但患者不能耐受长期服药; ③经扩张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的食管狭窄,特别是年轻人;

④确诊由反流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疾病,此为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 急性胃炎

分层:从内到外: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粘膜层:上皮、固有膜、粘膜肌层。 机制是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削弱胃粘膜防御机制某些成分,即损伤与防御因子平衡遭破坏。

①应激源,如严重脏器疾病、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休克或颅内病变引起的应激性急性胃炎,应激的生理性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胃粘膜微循环正常运行,造成粘膜的相对缺氧、粘液分泌减少、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导致粘膜屏障破坏和氢离子反弥散,粘膜pH下降,进一步损伤血管和粘膜,引起糜烂和出血;(严重者,可形成消化性溃疡)

②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药物性急性胃炎,机制可能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胃粘膜的抗损伤作用;

③乙醇等引起的急性胃炎系由于其亲脂性和溶脂性能,破坏粘膜屏障,引起上皮细胞破坏,粘膜内出血和水肿;

④十二指肠液反流所致急性胃炎是由于胆汁和胰液中的胆盐、磷脂酶A和其他胰酶破坏胃粘膜,产生多发性糜烂。

临表:上腹痛、恶心、食欲不振是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用解痉药物可缓解腹痛症状。 诊断;急诊胃镜检查有助确诊,应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表现胃粘膜充血、水肿和糜烂 腐蚀性胃炎急性期,禁忌行胃镜检查,---小心穿孔 静止期可见瘢痕形成和胃变形 慢性胃炎:

病因: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

Hp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其感染力极强,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感染率随年龄之增长而增长,5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50%~60%。 并使胃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

细菌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尿素酶及氨)既保持细菌周围中性环境又损伤上皮细胞膜。 细菌分泌毒素渗透入粘膜致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逐由浅变深、变重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细菌聚居不均匀,故病变可呈片状分布。幽门腺粘膜表面的环境最适于细菌的定居 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继之腺体有破坏和减少(萎缩)的过程。 (一)浅表性胃炎:局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完整。

(二)萎缩性胃炎:腺体破坏、减少粘膜变薄,随着腺体的萎缩,炎性细胞浸润反而逐渐

减少,表面上皮细胞萎缩并失去分泌粘液能力。

(三)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长期存在,产生了不完全性再生,萎缩的腺体被含杯状细胞的

肠腺所替代称肠腺化生,简称肠化。肠化生多见于萎缩性胃炎中

(四)假性幽门腺化生:指胃体腺转变成胃窦幽门腺的形态。常沿胃小弯向上移行,

见萎缩性胃炎、老年人,也可下移至十二指肠球部,为幽门螺杆菌生长创造条

(五)不典型增生:胃小凹处上皮常可发生增生,增生的上皮和肠化上皮可发生发育异常,

形成所谓不典型增生,表现为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增大失去极性,增生的细胞拥挤而 有分层现象,粘膜结构紊乱,有丝分裂象增多。 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可能是癌前病变。 (六)炎症的活动性:炎症静息时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活动时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临表: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疼痛和饱胀。与溃疡病相反,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症状明显

别称 A型胃炎 B型胃炎 胃窦 胃窦粘膜萎缩、腺体减少 很常见 幽门螺杆菌感染(90%) 无 无 +(占30%) 正常或偏低 正常或偏低 自身免疫性胃炎、慢性胃体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窦炎

累及部位 胃体、胃底 基本病理变化 胃体粘膜萎缩、腺体减少 发病率 病因 贫血 血清VitB12 少见 多由自身免疫性反应引起 常伴有、甚至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时吸收障碍) 正常 抗内因子抗体IFA +(占75%) 抗壁细胞抗体PCA +(占90%) 胃酸 血清胃泌素 ↓↓ ↑↑(恶性贫血时更高) ①A型也称\慢性胃体炎\,B型胃炎也称\慢性胃窦炎\。把胃切成两半,上A下B(字母顺序) ②胃体胃底有大量壁细胞→而壁细胞是分泌胃酸→因此A型胃炎,因胃体病变→胃酸↓、抗壁细胞抗体PCA(+)→由于胃酸↓,由负反馈机制,血清胃泌素↑。

壁细胞还能分泌内因子。内因子和VitB12结合促进后者的吸收→胃体胃炎由于壁细胞数量减少、功能↓→致内因子分泌减少→抗内因子抗体IFA(+)、血清VitB12↓。 VitB12缺乏→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时恶性贫血→A型胃炎常伴贫血。因此其治疗要给予VitB12.

③慢性胃炎以“萎缩性胃炎”多见,“萎缩”就是指“粘膜萎缩、腺体减少”,因此两者共有的病理特点就是粘膜变薄、腺体减少。

真题:1.重度萎缩性胃体胃炎患者表现为:胃酸明显减少

2.萎缩性胃窦胃炎患者表现为:胃酸正常或减少

3.慢性A型胃炎的诊断依据是:血清抗壁细胞抗体阳性 检查:(一)胃镜及活组织检查

1.浅表性胃炎 见胃粘膜呈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以红为主。粘液分泌增多,表面常见白色渗出物。胃粘膜可有出血点或小糜烂。炎症细胞浸润及肠上皮活化,未见腺体萎缩。活检示浅表性胃炎的改变。 2.萎缩性胃窦炎 粘膜色泽变淡,可呈苍白或灰白色,可有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细而平坦,外观粘膜薄而透见粘膜下血管。粘液湖缩小或干枯。病变可以弥漫,也可分布不匀而使粘膜外观高低不平整,有些地方因上皮增生或肠化而显示颗粒状或小结节不平,胃粘膜可有糜烂和出血点。活检示萎缩性胃炎。 (二)常用HP检测方法及意义

1.粘膜组织染色:胃粘膜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法染色或Giemsa染色,HE染色也可,此法检测Hp阳性率高,阳性者表示胃粘膜中有Hp存在。

2.尿素酶快速试验:将胃粘膜活检投入加上指示剂酚红的尿素液中,若胃粘膜有Hp存在,则Hp分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NH3,后者使酚红变成红色,此法简单,阳性则初步判定胃粘膜中有Hp,但需其他方法证实。

3.血清Hp抗体测定:间接检查Hp感染的方法,阳性表明受试者感染了Hp,但不表示目前仍有Hp存在,不能作为判断幽门螺杆菌根除的检验方法,最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

1314

4.尿素呼吸试验:是一种非侵入性诊断法,口服C或C标记的尿素,被胃粘膜上Hp产生

1314

的尿素酶水解成\CO2或CO2:,从肺排出,阳性表示目前有Hp感染,结果准确。

5.活组织幽门螺杆菌培养(分离培养法):胃粘膜活检标本分离培养获得纯菌,再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鉴定,这是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但要求一定的厌氧培养条件和技术,不易作为常规诊断手段推广。 真题:不能作为判断幽门螺杆菌根除的检验方法: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流行病调查) (三)壁细胞抗体(PCA) 是自身抗体,属IgG,其抗原存在于壁细胞分化小管的微绒毛膜上。PCA存在于血液和胃液中,具有细胞特异性,只和壁细胞起反应。PCA在A型萎缩性胃炎的阳性率高,提示此型胃炎与免疫因素有关。此抗体的检测有助于慢性胃炎的分型 治疗: (一)消除和避免引起急性胃炎因素(戒除烟酒)避免服用对胃刺激性食物及药物如NSAID。 如因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立即停服并用抗酸药或硫糖铝来治疗;

如因胆汁反流,可用铝碳酸镁或氢氧化铝凝胶来吸附,硫糖铝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二)根除Hp治疗:三联疗法,一为胶体铋剂加两种抗菌药;一为强抑酸剂加两种抗菌药。 胶体铋剂:胶体次枸橼酸铋或果胶铋

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最强):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抗菌药:四环素、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

疗程1~2周。其根除率可以达80%~90%甚至以 (三)加强胃粘膜屏障药物 可选用硫糖铝等。 (四)对症治疗: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

有恶性贫血者(多见慢性A型胃炎)需终生维生素B12注射治疗。

真题:1。慢性A型胃炎的治疗,哪项是正确的----恶性贫血时,注射维生素B12

2.女性23岁,间歇性吞咽困难3年,X线钡餐检查显示食管下端呈鸟嘴样狭窄,何 种疾病可能性最大:贲门失弛缓症

3.不宜用于慢性胃炎治疗的药物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 4.慢性胃炎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上腹饱胀不适,食后加重 5.慢性胃体炎的主要表现:血清抗壁细胞抗体阳性

6.慢性胃炎的特异症状是:无特异性症状(E.以上都不是) 7.HP相关性胃炎需选用:胶体次枸橼酸铋

8.慢性胃炎经检查HP阳性需选用: 质子泵抑制剂

消化性溃疡病:胃和十二指肠球部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的慢性溃疡

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故名。 溃疡是指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者而言,故不同于糜烂 胃壁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一)粘膜:1.上皮 为单层柱状

2.固有层:内有大量胃腺;据其所在部位与结构的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主要分泌胃液的腺体

(1)胃底腺(fundic gland):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组成胃底腺有四种细胞:

主C又称胃酶C(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作用激活成胃蛋白酶而参加蛋白质消化。) 壁C又称盐酸C(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蛋白变性,易消化吸收。) 粘液细胞(主要分泌碱性粘液,起中和胃酸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胃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素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再影响有关的细胞和器官。在胃 内有6~7种内分泌细胞。贲门腺主要分泌粘液;幽门腺与制造胃泌素有关,它可通过血 液刺激胃底腺分泌。

(2)贲门腺(cardiac gland):贲门腺主要分泌粘液 (3)幽门腺(phloric gland):幽门腺与制造胃泌素有关,它可通过血液刺激胃底腺分泌。

搜索更多关于: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食管的全长有3处狭窄:第1处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 第2处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3处狭窄位于食管穿经膈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这些狭窄是异物易停留的地方,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胰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分头、体、尾三部分 十二指肠上接胃的幽门,下续空肠,长约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抗反流功能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增强有关 (一)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变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末端环行肌束,长3~4cm,静息时压力为l0~30mmHg, 2.异常的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TLESR):TLESR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 (二)食管酸廓清能力下降: (三)食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