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病学》教学大纲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的精神症状名称、定义和临床意义; 2.掌握容易混淆的某些症状之间的区别;
3.熟悉其他非常见精神症状的含义、表现与临床意义; 4.了解正常的心理活动过程;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症状学概述
正常的心理过程;强调精神症状的识别与确定对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二)常见的精神症状及其主要的临床意义,并注意讲解容易混淆的症状的鉴别要点。如:错觉、幻觉与感知综合障碍;内感性不适与内脏幻觉;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强迫观念和强制性思维;痴呆与精神发育迟滞;假性痴呆与真性痴呆;情感低落与情感淡漠;协调性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等; 1.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包括错觉和幻觉的定义与临床意义;临床常见的幻觉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幻觉等;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空间知觉障碍、自身躯体的感知综合障碍);内感性不适与内脏幻觉; 2.思维障碍:属于 内容
(1)思维联想、连贯性与逻辑障碍:思维迟缓、思维奔逸、思维贫乏,思维松弛与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等;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的定义与三个基本特征,与迷信、宗教观念的区别;原发性妄想的特点;临床常见的妄想,如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被洞悉妄想(被洞悉感)、物理影响妄想与被控制妄想;超价观念;强迫观念与强制性思维的区别可在此讲解; 3.注意障碍:简略讲解; 4.记忆障碍: 遗忘、错构与虚构;
5.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的定义与识别,介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全面性与部分性痴呆、真性与假性痴呆)的概念;痴呆与精神发育迟滞的区别;
6.定向力与自知力障碍:简略讲解环境定向(时间、地点、人物)与自我定向; 自知力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7.情感障碍: 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情感淡漠、情感脆弱。在此讲解情绪低落与情感淡漠的区别;
8.意志行为障碍:简略讲解意志的概念及意志障碍的表现形式与临床意义。 精神运动性兴奋,包括协调性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的区别;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缄默、违拗症;刻板动作,模仿动作,作态;
9.意识障碍:一般讲解意识障碍常见类型,包括漫游性自动症;重点介绍谵妄状态(按照ICD-10的定义讲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
[目的要求]
1.熟悉临床沟通技巧。
2.熟悉精神状况检查的注意事项、基本程序和内容,精神障碍诊断分析的基本步骤。 3.了解常用的精神科量化评估工具。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面谈技巧,举例或现场演示如何临床沟通,强调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2.采集病史的注意事项;
3.精神状况检查的内容,精神障碍诊断分析思路的基本原则及步骤; 4.常用的标准化诊断精神检查工具与评定量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
[目的要求]
1.熟悉精神障碍的分类与制定诊断标准的目的,诊断标准主要内容及使用意义; 2.了解几个主要的分类系统:ICD-10,DSM-Ⅳ,CCMD-3;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精神障碍分类原则、类别,制定诊断标准的目的; 2.诊断标准主要内容及使用意义;
3.常用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系统:主要介绍ICD-10和CCMD-3,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有其他的分类系统如DSM-Ⅳ。举例介绍,如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2.掌握谵妄、痴呆、遗忘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3.熟悉导致谵妄、痴呆、遗忘综合征的常见病因;
4.熟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VD与AD的鉴别; 5.了解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概念与分类;
2.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谵妄)、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痴呆)及遗忘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
3.AD与VD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VD与AD的鉴别要点;
4.颅脑外伤、颅内感染、颅内肿瘤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原则; 5.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强调病因治疗、对症和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6.易于导致精神障碍的常见躯体疾病的临床特点:包括某些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及某些内脏器官疾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