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图文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 贡献之大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邓稼先 忠厚朴实 德才兼备 最有奉献精神的艰苦奋斗 舍我其谁 优秀的党员 生死关心 奋不顾身 一、自学展示 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明确: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二、合作学习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其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是指他与奥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后者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说是理想的党员。 三、质疑导学 1、文章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邓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精神的悲壮色彩。 2、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明确: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四、学习检测 1、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3、训练:要求以奉献为题写一段话来歌颂奉献者。 教学反思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冀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听诗、看诗(默读)、读诗(出声读)、说诗(复述诗歌大意),熟悉诗歌内容,把握抒情脉络,了解创作主旨;品读诗歌,鉴赏诗歌美点;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掌握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2.借鉴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学以致用。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
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人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4.延伸拓展法。沟通课堂内外,乘坐阅读“直通车”,收获多多。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黄河大合唱》第一、二、七部歌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
(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录音机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一、二部) 设计(二)
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请文体委员指挥全体同学齐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唱毕)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
设计(三)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设计(四)
由欣赏黄河的录像、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谈谈观后感。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以下文字摘自《黄河大合唱》,选自光未然的《〈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