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学习材料
中煤五建二处:
F6105辅助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F6105辅助运输顺槽→辅助运输大巷→副斜井→地面。
连采队:
F6105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F6105运输顺槽→联络巷→F6107辅助运输顺槽→辅助运输大巷→副斜井→地面。
中煤三建三十处:
F6102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F6102运输顺槽→联络巷→回风大巷→大巷1#联络巷→辅助运输大巷→副斜井→地面。
F6102辅助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F6102辅助运输顺槽→回风大巷→大巷1#联络巷→辅助运输大巷→副斜井→地面。
6、避灾自救
6.1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快速建造临时避难硐室。必要时,可以设臵挡墙或防护板,防止涌水、煤矸和有害气体倾入。
6.2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面留设文字、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于救援人员及时发现,进行营救。
36
缺氧窒息事故预防和处理计划
1、缺氧窒息事故隐患分析
不连沟矿现开采的6#煤处于N2和CO2带, N2和CO2含量增高,可能造成采掘生产过程中O2浓度降低,发生缺氧窒息事故。
容易出现氧气浓度偏低现象,发生缺氧窒息事故的地点和场所有:与采空区相邻的巷道、联巷,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封闭的盲巷管理不到位,长期停风的巷道,掘进工作面无计划停风的巷道,掘进工作面与老巷贯通,综采面回撤搬家,综采工作面强制放顶,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注氮等。
2、缺氧窒息预防措施
2.1与采空区相邻的巷道、联巷
1) 加强与采空区相邻的巷道、联巷封闭的密闭施工管理,特别是掏槽、黄土充填等隐蔽工程的监督检查。
2) 采空区内需要向外排水时,与采空区相通地点的密闭墙上必须安设符合要求的反水管。
3) 与采空区相邻联巷用作水仓、机电硐室时,通风队人员必须每班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氧气、甲烷等气体浓度检查,保证氧气浓度不低于18%。冬、春季节大气压力变化较大,要加强采空区、与采空区相邻联巷的气体检查。
4) 进入与采空区相邻联巷的水仓、机电硐室的人员及单岗作业人员必须携带隔离式自救器和便携式多参数气体测定器。
2.2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
1) 综采工作面进风隅角设臵风障,减少流经采空区的风量。 2) 加强回风隅角通风管理,采取回风隅角设臵引风风障、安设局部通风机或采取均压措施,减少临近采空区N2等气体涌出。
3) 合理调配工作面风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面进回风压差,减少采
37
空区漏风。
4) 在工作面回风隅角设臵便携式氧气检测报警仪。 2.3盲巷和长期停风的巷道 1) 长期不通风的巷道应及时封闭。
2) 盲巷进行封闭时,必须切断管线后再进行封闭。
3) 加强封闭盲巷密闭质量的检查,每周对密闭墙外气体检查浓度检查一次。
2.4掘进工作面必须实现双风机双电源,并能在一台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局部通风机必须实现“三专”供电和风电闭锁。局部通风机停风后,必须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并设臵栅栏,揭示警标。
2.5掘进工作面与老窑、老空贯通
1) 完善矿井地质预测预报工作,加强掘进工作面附近老窑、老空的勘测,实行掘进预测预报。
2) 当掘进巷道前方老窑、老空情况不明时,应向掘进工作面前方进行打钻,严格遵循“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3) 加强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管理,风筒出口风量及风筒出口距掘进工作面的距离符合《作业规程》要求。
4) 掘进工作面作业人员配备隔离式自救器,当班班组长必须随身携带便携式多参数气体测定器。
5) 透空巷道要及时采用防火密闭进行封闭。 2.6综采面回撤搬家
1) 工作面回撤前,在辅助回撤通道安设局部通风机,向回风侧回撤的独头巷道必须采用局部通风机供风。
2) 在回撤期间,每班由通风人员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氧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检查。
38
2.7综采工作面强制放顶
1) 综采工作面强制放顶前,工作面的风量不应低于《作业规程》规定的最低风量,保证强放工作面通风系统的通风设施完善、可靠。
2) 综采工作面强放前,对井下通风设施进行1次全面检查,确保强放期间通风设施完好。
3) 强放前,对强放回风流流经路线进行1次彻底检查,并在与强放回风流相通的各个入口设臵警戒,在强放期间禁止人员进入,各警戒点的警戒人员每人必须佩带便携式多功能参数气体测定器。在工作面的炮烟被吹散,由通风队人员检测并确认强放回风路线上氧气浓度和有害气体浓度符合规定后,方可撤销警戒。
3、应急响应及紧急救灾措施
井下作业人员一旦发现作业场所氧气浓度不足时, 工作面要立即停止生产,所有人员立即撤到全风压进风流处,然后立即向调度室汇报。当氧气浓度低于18%,且有持续下降趋势时作业现场所有人员必须立即佩戴隔离式自救器,撤到全风压进风流处,然后立即向调度室汇报。调度室接到汇报后,要马上通知值班矿领导,同时通知可能受威胁区域的人员佩戴隔离式自救器有序撤离,值班矿领导视情况决定是否招请救护队。
获悉井下发生缺氧事故后,总指挥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了解灾情,及时果断地做出决策,下达救灾命令。
3.1必须了解询问的内容
1) 缺氧事故发生地点及影响范围。 2) 人员伤亡情况。 3) 缺氧地点氧气浓度情况。 3.2必须分析判断的内容 1)缺氧事故的严重程度。
3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