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叙事要详略得当
教学内容:研读重点部分,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品味语言魅力 (一)重点研读——研读第18-28自然段。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二)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三)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17
(四)作业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板书设计:
18
7 背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三、 教学课时 4课时
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一) 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19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点“背影”)----开篇寄思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忆“背影”)----往事回忆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交代家境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浦口送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写“背影”)----车站买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哭“背影”)----结尾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1-3小节,初步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1--3节 (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 ①“那年”是哪一年?
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是为什么? “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