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代转公试题2
1、注视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一定时间后,再将视线转到白色的背景上,就会看到一个蓝绿色的正方形的现象,称为( )。
A 知觉 B 适应 C 对比 D 后象 2、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这是一种( )。 A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动作记忆 D逻辑记忆 3、造成暂时性遗忘的原因是( )。
A消退 B前摄抑制 C后摄抑制 D干扰 4、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 提取性障碍 5、根据( )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 思维的形态 B 思维的结构 C 思维的方向 D 思维的创造水平 6、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依靠灵感和顿悟,解决了“王冠之迷”是借助了( )。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7、下列不属于思维的基本形式的选项是( )。 A分析 B 概念 C 判断 D 推理
8、鲁班由丝毛草划破衣服、皮肤而发明锯子,这主要是由于下列哪种因素的作用( ) A思维定势 B功能固着 C原型启发 D灵感 9、成就动机与解决问题的效果之间呈(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倒U的函数关系 D不确定的关系 10、情绪和情感是下列哪个选项关系的反映( )? A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 B人与人
C社会需要与物质需要 D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11、好奇心、自信心、怀疑感等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责任感
12、有些学生既不想认真学习,又不想考试不及格。这种心理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3、快捷而合理的处理问题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果断性 D坚持性
14.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 1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认识过程 16.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7.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8.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 )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1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20.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春秋》DADDA DBCDA BBBCC BCAAA
1.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如下方式( ) A. 学习感知、生活感知 B. 课内感知和课外感知 C. 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D. 形象感知、抽象感知 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错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错
2.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错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5.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
A. 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
6.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 ) A. 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7.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 A. 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临近
8.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 A. 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9.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 A. 概念学习 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
10.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A. 一般化 B.具体化 C.分化 D.泛化
11. 完形——顿悟学说的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 苛勒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布鲁纳
12.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 A. 行动 B.内化 C.执行 D.泛化
CACCCDAADAB
2、注意是一种()。
A、独立的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特C、心理过程和共同特征D、以上一个也不是 7、间接兴趣是引起()的原因。
A、无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9、影响注意范围因素主要是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以及()。 A、创造力B、意志品质C、情绪状态D、知觉对象的特点 10、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 A、大B、稳定不变C、小D、以上一个也不是 11、注意和稳定性是注意在()上的特征。 A、广度B、时间C、a和b都是D、a和b都不是 12、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指()。
A、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B、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C、a和b都是D、a和b都不是 13、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指()。
A、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B、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C、a和b都是D、a和b都不是 14、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转移D、以上一个也不是
15、实验证明, 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这属于()。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分配 16、“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有条件的B、不能的C、无条件的D、以上一个也不是 17、注意的转移与神经过程的()有关。
A、强度B、平衡性C、灵活性D、以上一个也不是 四、判断题:
1、当一个人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时,就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知其味”,就不能认识事物。由此可见,注意也是认知过程。 √
2、不随意注意实际上是没有注意到应注意的事物。(×)
3、由于强烈的刺激物而引起不随意注意,所以只有强大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注意。(×) 4、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极容易分散和不稳定,不断地从一种事物转移到另一种事物上。× 5、无意注意缺少目的性,所以要尽力避免它。(×)
6、同学正在专心听讲,突然有人喊一声,引起了同学的注意的转移。(×) 7、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转移。(×) 8、一般人注意通常带有情绪色彩。(√)
9、司机开车时,眼、手、脚并用是注意转移的体现。(×) 10、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11、分心实际上是注意的分配。(×)
12、学生上课既要听,又要看这是分心的体现。(×) 13、无意注意就是不注意。(×)
14、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 15、有意后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16、注意的分散实质上是注意分配。()
17、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起伏是同一个意思。() 18、注意的分配和注意转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品质。() 19、良好的教学活动只需有意注意的参与。() 20、注意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21、每一次注意转移后都面临着注意的再分配。()
22、注意的分配的许多情形下都包含着注意的迅速转移。() 23、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是由于注意缺乏稳定性的表现。() 24、“牛顿煮表”是注意高度集中的表现。()
25、根据刺激的强度的引起无意注意中重要作用,教师讲课的声音越大越好。() 26、来自内部的干扰比来自外界的干扰更容易导致长时间的注意的分散。() 27、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退化”()
28、指向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29、有意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态,是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
30、绝对强度的刺激比相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 感觉和知觉 判断题:
1、盲人的听觉特敏感是先天形成的。 ( ) 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 ) 3、感觉的相加等于人的知觉。 ( ) 4、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 )
5、只要有感觉器官,感觉就可以产生。 ( ) 6、感觉只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因而并不十分重要。 ( ) 7、眼睛是视分析器,耳朵是视分析器。 ( ) 8、感觉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源泉,是人的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 ) 9、感受性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正比的关系。 ( ) 10、某种感觉丧失后,可由其它感觉来弥补。 ( ) 11、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语词把事物标志出来。 ( ) 12、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 ) 13、感觉和知觉往往是同时产生的,所发人们很难获得单纯的感觉。( ) 14、人的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不因一时的条件变化而变化。 ( ) 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 A、反映B、感觉C、知觉D、直觉
2、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 )。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感觉过程D、知觉过程 3、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阈限D、差别感受性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 )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 5、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巧玲珑,则感受性越大,其感觉能力也( )。 A、越强B、越弱C、一样D、呈正比
6、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联觉D、继时对比
7、当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 )。 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彩色对比
8、当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 )。 A、继时对比B、同时对比C、感觉对比D、彩色对比
9、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 )的过程。 A、升高B、降低C、保持不变D、a和b 10、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B、知觉C、视觉D、色觉
11、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 )。 A、运动知觉B、听知觉C、空间知觉D、时间知觉 12、对联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 )。 A、空间知觉B、错觉C、时间知觉D、运动知觉
13、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4、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大小知觉恒常性D、距离知觉恒常性
15、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