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8 2:58:23

2019-202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导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2.讨论本文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

课内自主学习

一 文化常识 1.背景解读

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了这篇情真意挚、凄恻动人的题记。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节日与习俗(一)

(1)正月初一在先秦时也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在清代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辛亥革命以后改称为“春节”;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

二 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筼筜谷(yún_dānɡ) ②蜩腹蛇蚹(tiáo_fù) ....③兔起鹘落(hú) ④斫轮者也(zhuó) ..⑤持缣素(jiān) ⑥相蹑(niè) ..⑦箨龙(tuò) ⑧曝书画(pù) ..2.通假字

(1)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死亡) .(2)少纵则逝矣 (“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 (“具”通“俱”,俱全) .3.词语解释

(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打算。也作胸有成竹。

- 1 -

(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

(3)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4.古今异义 (1)吾将以为..袜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2)初不自贵重.. 古义:认为……贵重 今义:价值高 (3)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停下,放下 今义:废弃 (4)而读书者与.之 古义:赞成 今义:给 (5)以书遗.余曰 古义:赠送 今义:遗失 5.一词多义

?小学而大遗.动词,遗失、遗漏(1)遗??涂不拾遗

.名词,遗失、遗漏的东西

?深追先帝遗诏?.

动词,遗留与可以书遗.

余动词,给予,赠送

(2)诸

???投诸.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子闻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3)间?

亲厚无间.名词,隔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副词,间或?.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形容词,秘密地?汉川修竹贱如蓬形容词,高,长(4)修?

.?吾妻死,室坏不修?.动词,整治,修理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动词,整治

(5)

- 2 -

**······**

**······****······**??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代词,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代词,这,与“于”连用,表示在这个时候?.?汝是.

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动词,表示肯定判断

**······**6.词类活用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 (2)余因而实.

之(形容词作动词,证实) (3)初不自贵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贵重)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

十寻者 (名词作状语,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像剑拔出鞘一样) (5)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动词作名词,嫩芽) 7.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②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2)判断句

①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②庖丁,解牛者也 ③轮扁,斫轮者也 (3)倒装句

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定语后置,应为“持缣素而请四方之人”) ②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状语后置,应为“于胸中成竹”) ③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状语后置,应为“于中有见”) ④足相蹑于其门(状语后置,应为“足于其门相蹑”) 三 古今对译

文与可画筼筜①谷偃②

竹记

竹之 始 生 , 一寸之萌耳 , 而节 叶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芽而已,但节、叶都

**······**具焉 。 自蜩③

腹 蛇 蚹 以 至于剑拔

具备了。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十寻者, 生而有之也。 今 画

几丈高的巨竹,都是一生长出来就有节、叶的。如今画竹的*······**者乃 节节 而为之,叶 叶而累之, 岂复有 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

**······** 竹 乎? 故画竹, 必 先得成 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于胸中,执 笔 熟 视,乃见其 所 欲画 者, 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

**······** 急起 从 之, 振笔 直遂, 以追 其 所 见, 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去捕捉看到的形象,

**······** - 3 -

如 兔起 鹘落, 少④

纵 则如兔子刚跳起来,鹘鸟就飞扑下来一样迅速,稍一放松就

**······**逝矣 。与可之教 予 如此。予不能 然⑤

也, 而 心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这样。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

**······** 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 识 其 所以 然 而不能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

**······**然 者, 内外不一, 心 手不相 应, 不 学 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是没有实践的**······**之过也。 故凡 有 见 于中 而 操之 不熟者, 过错啊。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

**······**平居自 视 了 然, 而临事忽 焉丧⑥

之,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

**······**岂独 竹 乎?子由为 《墨竹赋》以 遗 与可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

**······**曰:“庖丁,解牛者也,而 养生 者 取 之 ;说:“庖丁,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 斫轮者也,而读书 者 与⑦

之。今夫夫子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

**······**之托 于斯竹 也, 而予以为有 道 者, 则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

**······**非 耶?”子由未 尝画也, 故 得 其 意 而已。

这样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大致意思罢了。**······** 若予 者, 岂独 得 其 意 , 并 得 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绘画理论,并且也得到了

**······**其 法。?①筼筜yún dānɡ:一种高大的竹子,皮薄,节长

他的方法。??而竿高。②偃:仰斜。③蜩tiáo:蝉。④少:通

**······**

“稍”,稍微。⑤然:这样。⑥丧:?亡失。⑦与:许可,同意。

?

?

**······**段解: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 与可画竹,初不自 贵 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各地带着白绢来请

**······**而 请 者,足 相 蹑 于 其 门。与可厌 之,他作画的人,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厌烦他们,

**······** 投诸⑧

地而骂曰:“吾将以 为袜!”士大夫传 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之 ,以为口实⑨

。及与可自洋州还 ,而余为徐州 。与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洋州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

**······**可以书遗⑩

余曰:“近 语 士大夫 ,吾 墨竹 一 派,

可寄信给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 近在 彭 城, 可往求 之。 袜 材 当 萃

?

已传到近在彭城的苏轼,你们可去那里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应当

**······**- 4 -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19-202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导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2.讨论本文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 课内自主学习 一 文化常识 1.背景解读 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了这篇情真意挚、凄恻动人的题记。**······**2.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