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1桃花源记习题
21 桃花源记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作者自己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文章虚构的理想社会,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脱离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章层层设疑,情节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咬文嚼字 1.字音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诣.(yì) n) 骥.
(jì)
垂髫.
(tiáo)
邑.
人(yì) 2.多音字
3.形似字
4.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缘.
溪行 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 后遂无问津.者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5.通假字 具.
答之 “具”通“俱”。 便要.
还家 “要”通“邀”。 6.一词多义
缘.(yuá
7.词类活用 复前行,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可译为“走完”) .
复前行,欲穷其林(方位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向前”) .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剖析:此句描写了桃花源外面的景色,仅仅用了22个字就描绘出桃源外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剖析:这一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写得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写桃源人民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剖析:此句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后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更是表现了桃源人的善良与热情,突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桃源人们生活的富足、安乐。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剖析:此句表现了桃源人与世隔绝之久,从秦至晋,五六百年的时间,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景,说明桃源是一块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的乐土,与外面战乱频仍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重点语段
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至“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剖析:这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了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渔人到来,引起了桃花源众人的惊讶,于是文章突起波澜,跳跃出一串妙趣横生的情节,写出了桃花源中人入山的历史原因。这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渔人在这里受到了热情的款待,把这里的风景美、人情美推向了极致。写这里人们生活的美妙,恰恰衬托了桃花源之外社会的黑暗。
结构简析
本文按渔人行踪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段到文末):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两种表述: 1.本文虚构了一个和平富足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恬静和平的理想社会,这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共同理想。
2.本文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以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审美鉴赏
回环往复的情节美
陶渊明写桃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先是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两岸一大片桃花林,再是“林尽水源”,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山有小口”,就钻入洞内,刚刚能通过一人,走数十步,忽然开朗起来,眼前展现出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一会儿水路,坐船逆水而上;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疑惧时,作者又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把你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法,使读者的感情自然地随之骤变:当你进入桃花林时,它使你“喜”;当你走到水穷路狭的洞口时,它使你“疑”;当你钻入桃源见到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时,它使你“惊”;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仙境而不得时,它使你“迷”。这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的情感变化,正是作品所产生的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的神秘色彩,也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总之,我们读此文,会感到文章在牵引我们的视线,牵引我们的感情,随着它渐入佳境,而达到忘我的境地,这就是作品曲折回环、悬念迭生产生的艺术魅力。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解析:解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推断出省略的对象,补上后读一读,看语意是否畅通。
答案:村人 渔人(可用“他”替代) 渔人 村人 渔人(可用“他”替代) 2.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我们这些人各自反复请渔人到家里 B.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里
C.余下的人各自请渔人延长居留的时间 D.其余的人反复又请渔人到他们家里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情况。翻译句子要注意翻译方法和技巧,注意对句子中重点词的准确理解。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文言文的重点内容,应重视起来。理解时要结合语境,平时要注意疏理、对比,寻找规律。 答案:C
4.为下列各句中的“之”选择相应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 B.语气助词 C.代词 (1)忘路之远近( ) (2)处处志之( ) ..(3)具答之( ) .
(4)渔人甚异之( ) .
解析:此题目的是使同学们熟悉“之”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之”在古代汉语中可作实词,起指代作用;也可作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有时只表示语气,没有实际意义。解答时将三种用法“代”入原句,一试便知。 答案:(1)A (2)B (3)C (4)C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桃花源记》,完成5~7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6.根据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桃花源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两句话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
答案:(一)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水平。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实词的含义,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如语序、省略等。 参考答案:(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6.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可带着问题到原文中去筛选有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