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某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82.73 0.51‰ 20 11+400 177.01 11400 182.41 0.51‰ 21 12+000 176.69 12000 182.1 0.51‰ 22 12+600 176.38 12600 181.81 0.51‰ 23 13+170 176.09 13170 b)堤(墙)顶高程
本工程堤岸建设应与人行道建设紧密结合,并保证与已建堤岸的
堤顶连接顺畅,继而确定本工程的堤(墙)顶高程。 本工程堤防级别为4级水工建筑物,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8)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中的有关 26
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定,堤(墙)顶高程应按设计洪水位加堤(墙)顶超高确定。 1)堤(墙)顶超高 计算公式为:Y=R+e+A p 式中:Y——堤(墙)顶超高(m); R——设计波浪爬高(m); P e——设计风壅增水高度(m);
A——安全加高(m),按允许越浪考虑,4级堤防取A=0.3m。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附录C,堤(墙)顶超高中有关各项分别计算如下:
(1) 风壅增水高度计算公式为:e=
-6式中:K——综合摩阻系数,取K=3.6×10;
V——设计风速,采用历年汛期最大风速平均值的1.5倍,
V=1.5=23.25m/s;
F——由计算点逆风向量到对岸的距离,F=180m; d——水域的平均水深,率水d=5.7m,
β——风向与垂直于堤轴线的法线的夹角,β=0?,cosβ=1。 经计算,率水河e=0.002m; (2)波浪爬高R ,
根据堤段实际情况,本工程堤岸采取钢丝石笼护岸,率水河迎水坡斜坡坡率为1:0.20,即率水河m=0.20。
波浪爬高按下式计算:
式中:R——累积频率为P的波浪爬高(m); , ——堤前波浪的平均波高(m), 27
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计算,率水河=0.158m;
K——斜坡的糙率及渗透性系数,查表C.3.1-1,砌石护面取K??=0.8;
K——经验系数, 查表C.3.1—2, K=1.137; ,,
K——爬高累积频率换算系数,由 查表C.3.1-3,其中P=13%, (按允许越浪考虑),K=1.54; ,
R——无风情况下,光滑不透水护面(K=1)、=1m时的爬高?0
值,按《堤防设计规范》(GB50286-98)表C.3.1—4,确定,R=1.324。 0 经计算,率水河R=0.212m。 P
(3)堤(墙)顶超高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本工程率水河堤岸堤(墙)顶超高计算值为Y=0.002+0.212+0.3=0.514。
2)堤(墙)顶高程的确定
本工程位于XX镇区,为保证与已建堤岸的堤顶连接顺畅,确定本工程堤岸近期防洪标准的堤(墙)顶高程。保持与已实施及正在实施堤段的一致性,参考上下游已建堤防,堤(墙)顶超高率水河为0.514,因此,本工程率水河堤顶超高取0.6m。
5.1.1.3抗震设防标准 a)地基特性及设计参数
设计堤防挡墙基础座落于粘土上,块度0.3,0.7m。允许承载力[R]=140,300kPa。
b)地震基本烈度
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本工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28
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本工程区域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设计烈度为?度时,建筑物可不进行抗震计算。
5.1.2 堤岸工程
设计取此段的相关理由阐述见2.4.1项目区现状阐述。 5.1.2.1 堤岸线布置及堤距
a)堤岸线布设原则
堤岸线的选择和布置,应在河道过水断面满足设计洪水安全通过的前提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统一进行,按被保护区的范围确定总的走向。
本防洪工程堤线布置遵循下列原则: ? 河道堤岸线与河势流向相适应;
? 堤(岸)线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不得采用折线和急弯,以保持良好的水流流态和优美的线型。
? 堤防、护岸工程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修筑在比较稳定的滩岸上,留有适当宽度的滩地,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
?堤岸的转弯半径应尽量可能大些,一般取5~8倍的设计水面宽;
?堤岸线宜选择在较高的地带上,可增强堤自身的稳定程度和节约土石方工程量;
?正确处理好土地利用与规划堤距的关系,满足规划河道红线要求,堤岸线不得侵占河道。
b)堤防线路布置及堤距 29
可行性研究报告
从XX镇水文站(中心桩号0+000)起至桩号1+500段长1.5km堤防,堤岸线按50m堤距布置;自桩号1+500起至桩号8+000处长6.5km堤防,堤岸线按40m堤距布置;自桩号8+000起至桩号11+800处长3.8km堤防,堤岸线按50m堤距布置;自桩号11+800起至桩号13+170处长1.37km堤防,堤岸线按40m堤距布置。堤线布置见河道平面布置详图。
5.1.2.2 河道典型横断面设计 a)河道比降
设计范围内现状率水河河道平均坡降为0.51‰,但河床横向淤积,主河槽走向摆动较大,河道过水断面减小很多。
b)设计原则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