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析版)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
7.(2018年全国卷II T31)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8.(2017年全国卷ⅠT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9.(2017年北京卷T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图8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解析】“三大改造”进行于1953—1956年,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10.(2017年江苏卷T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现象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可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11.(2016年全国卷II T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