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综合版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参考,自己负责的哦) 1 判断题 每题1分,共15分
2 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10分 3 名词解释题 每题4分,共16分 4 简答题 每题4分,共20分
5 材料分析题 每题9分,共18分 6 论述题 共21分
第一章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是具有发展性的人(未完成性;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做到“尊重主体、面对差异、追求个性”,把学生作为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来对待)。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真实个体)。
(2)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A.丰富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用心传授,用情施教,激发与调动学生愉悦积极的情绪情感,以减少和避免学生厌学和课堂效率低下等现象出现)
B.促进学生道德与人格的升华(道德养成、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C.加强学生能力与方法的培养(突破死记硬背、机械模范等僵化的学习方法)
(3)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
A.教学内容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
B.教学过程生活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生活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C.教学组织生活化: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它必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超越
二、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1.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前提; 2.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归宿;
3.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因材施教重在“辨”材;
(2)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同步发展、统一发展。
单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它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德、智、体、美、劳五育。(P8)
三、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其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2.构建多元化教师评价参与体系。
第二章 课程的涵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具
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当代课程类型主要有: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四大类型
(1)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它的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学科中心论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但忽略了儿童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要求。
(2)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3)综合课程:也称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即综合性的学科课程。
(4)潜在课程:也称环境课程、隐形课程。它集中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校本课程:是由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课程与教育目的,结合学校内外的环境和资源,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校本课程具有四个特征:1补充性; 2自主性; 3民主性; 4实践性。
4. 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要求:
1.国内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考虑到切合学校实践,挖掘学校特色,突显学校特色,进一步打造学校特色。
2.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 3.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体现权利与责任统一的原则。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课程自身理论丰富。
5.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呢?主要有四个阶段: 1)挖掘与评估课程资源。挖掘与评估课程资源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工作。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
3)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 。
第三章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强调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是通过依托专业组织,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是从“普通人”发展成为“教育者”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精神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2、专业知识的发展(扩大知识面,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向,并能根据当代知识发展变化的状况,自觉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研究教育对象和设计教育教学方案)
3、专业技能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3.教师的专业素质(选择题):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4.新教师的发展特征 (一)适应专业角色的转换:1、角色认识与角色体验的冲突:2、教师效能感低(教师效能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任务完成的信念);3、树立角色价值观
(二)完善专业能力的成长
1、能力结构失衡:A 是教学技能生疏;B 是人际交往能力薄弱 2、年轻的优势:A是思维的新颖性;B是对工作的投入。 5.新教师成长指导 (一)组织环境支持:1、资深教师的示范引领;2、组织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
3、建立区域性教师交流网络
(二)自身努力: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多层次教学反思(反思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3、终身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6.促进成熟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1、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2、以带教促双赢。 (二)构建能力为本的培训模式:1、成人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菜单式”培训内容;
2、能力提升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培训方式的综合性。
(三)帮助教师应对“高原期”:(“高原期”是指个体职业发展到某一顶峰状态时,出现停滞,甚至有可能缓慢下降的现象)1、引导教师正确归因;2、减轻教师负担,保障专业发展时间
第四章 1.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有四个阶段(具体展开 见书P70)
“问题一设计一行动一反思”
2.教师教学理论修养的提升之路(具体展开 见书P83主观题题目、需提炼自己观点)
1、读书; 2、实践-反思
3.教师教育理论修养的提升之路 1、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
2、自我修养是实现教师德性的根本。 A.教师的教养是教师德行的外在表现。(教仪、教态、教行) B.教师的涵养是指教师德性的内在体现。(情怀、风范、操守)
第五章 德育概念:“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政治与法律
素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几个方面。”(重要概念) 1.德育的原则(简单/案例分析)
(一)知行并重原则(知行统一、道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原则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四)贴近现实的原则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2.有效德育的方式或方法(具体请见课本) (一)榜样示范法(正面榜样、负面榜样);(二)情感体验法;(三)习惯养成法 (五)争辩讨论法;(六)自我教育法;(八)无意识教育法;(十)奖惩规范法 (四)沟通交流法:是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的经常性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 (七)情景模拟法:是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表现行为、处理问题,获得道德体验的方法。
(九)夸张矛盾法:是故意夸大某种行为或规范,凸显其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方法。
概念: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第六章
一、教学计划一般可以分为: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
二、备课的内容 :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三 、说课的操作程序:
1,说教材,就是说“教什么”,它是说课的基础内容,一般要说清楚以下的内容:一是课题;二是教材内容。此外可以增添教师的个人思维亮点,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调整以及对教材另类处理的设计思路。
2,说教学目标,首先说清课程标准对所说课整体要求,特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互融合的要求,以及本课堂如何体现与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3,说学情,就是对所任教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即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说明任教学生的年
龄特征、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生活经验等,由此明确重点和难点,把握教学的起点和达到的高度。
4,说教法与学法。就是说“怎么教与怎么学”和“为什么这样教与学”。 说清为完成教学任务所
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采用的手段和理由;说学法时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5,说教学过程。
四、组织试教时,学生应注意以下的问题:(看一下P138的评分标准) 1.以“气势激励”增强自信心;2.有良好的教态;3.注意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艺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