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9 6:25:14

教材解析

本课由3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 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意是: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其中”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此”是指天门山。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两句诗写景,大意是: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这两句诗写出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潋滟”“空蒙”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在作者的眼里,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神韵独特。”欲”是”如果”的意思。”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前两句诗的大意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 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后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课文插图简洁而富有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照。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建议

本课的3首古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外两首。在教学第一首古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尝试通过猜读、图文对照等方式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用串联景物的方法说一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诗句;然后,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古诗,梳理学法,为学习另外两首古诗做准备。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5个生字,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亦”和”宜”发音相似,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在全诗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适宜” “庭院”,帮助学生巩固。

多音字”抹、磨”,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比如,”抹”字在”淡妆浓抹”“抹粉” 中读m?(三声), 在 “抹布” 中读ma(一声) ; “磨” 字在 “磨镜”“磨刀”中读mo(二声), 在”石磨 磨盘”中读mo(四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 如,”孤”字中 瓜”的竖提,可以在范写时,通过红色粉笔突出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楚”字可以和”定”比较,把下边部分的横钩写正确; “未” 字的两横,要指导学生写得上短下长;要提示学生”磨”字中”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二、理解运用

1.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

3首古诗都是七言诗,诗句的停顿处比较清晰。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然后个人展示读,教师纠正停顿错误的地方;也可以教师范读,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模仿朗读,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人情人境地朗读, 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在学生理解诗意后,要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进人画面,记忆古诗。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大部分学生对3首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并不熟悉,需要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关键字词或者利用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在教学 “天门中断楚江开” 时,可让学生围绕 “断” 和 “开”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天门山的雄峙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再辅以图片, 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天门山和长江水的气势;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提供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印证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风姿,并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西湖之美;在教学《望洞庭》时,可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再指导学生用舒缓的语调读好诗句。

3.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对诗中美景的感受。

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白看到青山出、孤帆来时,可能会做些什么”,从而感受天门山美景的壮丽;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以让学生想象 “诗人在看到晴天或雨天的西湖时,可能会说什么”,体会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学《望洞庭》时,也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进一步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之美。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人境朗读。因此,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要及时进行朗读指导。

4.背诵、默写。

本课3首古诗要求背诵,可以出示”水势浩荡冲击天门山”“雨中的西湖”“洞庭湖中的君山” 等图片让学生背诵相关诗句;也可以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帮助学生进行积累性的展示;还可以设置一定的语境,如”在春天的西湖边漫步,你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让学生填上合适的诗句,帮助学生进行运用性的积累。

默写《望天门山》要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先做诗句填空式默写,或者看图片默写诗句,再进行整首诗的默写。教师要注意指导古诗书写的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第三行开始每行写一句古诗,标点符号占一格,每行的左右两边空格要大体一致。

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导人解题 1.出示诗题,齐读。

2.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望”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重点关注易受方言发音影响的字。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 , 然后范读《望天门山》,让学生模仿,读熟古诗。

3.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想象第一、二句诗描写的画面 1.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1) 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 “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④指导书写”楚”“断”两个字。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囹指导书写”至”字。 2.小结学法: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四、想象第三、四句诗描写的画面

1.出示第三、四句诗,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5.指导书写”孤”“帆”。 五、背诵、默写

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再指导学生正确默写。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材解析

本文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位置,鲤点明了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总领全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从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多的海鸟3方面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 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了西沙群岛必将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美丽富饶,与开头相呼应。其中,第五自然段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句写的。

课文的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比如,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海参”懒洋洋地蠕动” , 大龙虾”全身披甲”很”威武”,这样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既形象又生动。又如,”像插着好些扇子”“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把海鱼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课文配有一幅西沙群岛的照片,视野开阔,海水碧蓝,海浪温柔地冲刷着海滩,静谧而美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认识”富、饶”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富、优”等12个字,会写”群岛、位于”等2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3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能发现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3.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4.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景物,进行梳理,明确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3方面来写的;再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句理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有选择地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并选择一幅”小练笔”中的图画写一写。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岩”“虾”可以借助图片指导识记,比如,出示”岩石”“大龙虾”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理解字和词语的意思。

其他的生字,还可结合字理进行识记。比如,”瑰”中的”王”表示”玉”,”瑰”有”珍奇”的意思。

教学多音字”参”时,可以出示”人参、海参”等图片让学生认一认,理解”参”在”人参、海参”等词语中读shen(一声),在”参加、参与”等词语中读can(一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大部分为熟识的部件组成的字。指导书写时要重点提示容易少一笔或多一笔的地方。比如,”优”要提醒学生最后一笔是点;要引导学生将”贵”上面的部件和”虫”进行比较,发现区别;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挺”字最右边的部件,发现与 “王”的区别。另外,要注意指导本课左右结构的字中笔画发生的变化。比如,”鼓”字中左边部分的最后一横,”数”字中”女”的第一笔,都要变成提。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挺 右边的”廷”要写得要紧凑,”壬”的第一笔是撇,”廴”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部件。 鼓 左右两部分都紧靠竖中线。左边部分的上面两横稍斜且下横要短。右边”支”的横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

数 左边”米”最后一笔是点,”女”的撇折要缩短。右边反文的长撇与”女”的撇折底部齐平,捺从短撇的下方开始运笔,要舒展。

贵 上边要写得扁,第五笔横要写得伸展。下边的”贝”要写得瘦长,最后一笔是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理解课题中”富饶”的意思,再出示以下表格,组织学生边读课文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教材解析 本课由3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 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意是: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其中”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此”是指天门山。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