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
3.如何将主题浓缩为研究问题的方法? (一)文献检索:
1)完整地复制先前的研究方案或只做略微的改变 2)探讨前人研究中发现的未预期结果
3)前人在其论文结束时所提出的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4)延伸既有的解释或理论到新的主题或背景
5)挑战某些研究发现,或试图驳斥某些关系(结论) 6)清楚地说明干预的过程,思考关系形成的环节 (二)与他人讨论你的想法
1)向对某个主题知之甚详的人请教其曾经思索过的问题,交流想法
2)找出那些在某个主题上与你意见不同的人,并和他们探讨可能的研究问题(交流过程, 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三)应用到某个特定的情境
1)把主题集中到某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时间段落 2)把主题压缩到某个特定的社会或地理单位
3)思考哪些次级群体或群众类属/单位将涉及到其中,以及他们之间时候有所差异 (四)界定研究的目的与期望的结果
1)研究问题的目的是一项探索性的?解释性的还是描述性的目的? 2)研究问题涉及的是应用性的?还是基础性的研究
4.选题的标准原则(小题) 一、重要性:有意义,有价值 二、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
三、可行性:主、客观条件,可能性 四、合适性:最佳性
★ 5.研究设计(重点看★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那一块)
★ 6.研究方式 (1)调查研究
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主要特征是:研究内容的广泛性、资料获取的及时性、描述的全面性和概括性、实际应用的普遍性
(2)实验研究
一种定量研究的特定类型。
实验研究是一种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其本质特征在于对研究的控制。 (3)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方式的最大特征是不接触研究对象,主要利用第二手资料进行研究,因而具有很明显的简洁性、无干扰性和无反应性。
根据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所用文献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4)实地研究
一种定性研究方式。它通常以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的形式进行。 其基本特征是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作为其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生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通过参与观察和询问,去感受、感悟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及其在这些行为方式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以逐步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社会生活的理解。 实验 调查 文献(内容分析) 实地研究 人们形成关于他人成年白人和经济状况是否异文化能否在中国超越障研究主的社会地位观念的黑人的志愿影响媒体对罪碍而获得接受的展现方式,过程 服务率 犯的描述 他们如何使用文化资源 题 研究问题(略) 主要假设(略) 扎根理论 人是否与具有强于/社会阶层、宗近10年年的失现成资料 弱于自己的技巧的教参与、种族 业率、GDP等 自变量 人交往 人是否会形成不平一个人是否报道是否出现过程/情境 扭曲 因变量 等的观念并将其应做志愿 用 7.研究方式的选择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 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紧密相关。
对同一研究问题或同一假设,研究者可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
★ 8.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研究对象,即一项社会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分析单位的五种类型: 个人:(最常用)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分析单位
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分析单位
我们通过个体来描述和解释社会群体及其互动 群体:(某团伙、家庭、邻里等)
由若干个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
以社会群体作为分析单位时,其特征有时与群体中个人的特征有关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二者并不相同
在某些情况下,社会群体的特征也可以从其成员的特征中抽象出来 组织:(工厂、公司、学校、机构等) 组织作为分析单位时,要根据组织特征,对其构成要素或对它所属的更大群体的描述
进行刻画 社区:(乡村、城市、街区、集镇等)
社会产品:(书籍、服饰、建筑等)
1)具体的对象如:书本、绘画、学生缺考原因、科学发明等 2)社会互动如:离婚、种族暴动、学生运动、种族暴动等
社会制度(宗教、教育、风俗礼仪等) 社会类属(阶层、性别、种族等) ★注意区别(如,家庭代际研究):
分析单位: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 调查对象:收集资料所直接询问的对象
分析单位的特征: (1)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中的每一个个体;
(2)将这些对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可以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与分析单位有关的错误
(一)区群谬误/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 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现象。
如:GDP少的城市,生育率越高——推导出,越穷的农民,生的孩子越多。
又如,甲镇和乙镇都有45000人,甲镇有超过半数以上都是高收入人口,这个镇上多登记的私家车的数量也大于任何城镇?于是推导出,有钱人比较可能拥有私家车。 (二)简化论/不对等谬误:
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建立在相信超越个人之外尚存有一个独特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基本信念之上的。这个层次的解释需要超越单独个人的资料与理论,存在于宏观单位中的原因、势力、结构或过程,是不能简化成个人行为的。
要保证你做出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你运用证据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9.设计研究方案P47看完整理
第三章 测量
1.测量的概念
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测量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一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的类别或水平
★2. 测量的四个要素: 1)测量客体,测量的对象
2)测量内容,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
3)测量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性的操作规则; 4)数字与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3. 社会现象的测量
(1)不可避免的主客观矛盾;
(2)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测量活动本身,即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3)在社会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程度较低,可重复性较差。
★4. 测量的层次(P64)
1、定类测量(如性别、职业、种族) 2、定序测量(如文化程度、成绩排名) 3、定距测量(如智商分数、公元年代) 4、定比测量(如金钱收入、出生率) 定类 测量 定序 测量 有 定距 测量 有 定比 测量 有 类别区分 有 (=、≠) 次序区 分 (>、<) 距离区 分 (+、-) 比例区 分 (×、/ ) 变量 (测量层次) 宗教 (定类)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如何测量变量 不同的宗教派系(犹太教、天主教、路德教派、浸信会)是无法排名的,只是彼此不同 出席状况 (定序) “你多久做一次礼拜”(1)从不(2)一年一次(3)一年数次(4)大约一个月一次(5)一个星期两三次(6)一个星期数次? 智商分数 (定距) 大多数智力测验是以100分为平均值或正常值,分数高低是指与平均值的距离之大小——115分的人高于平均值,而90分的人则低于平均智力?? 收入 (定比)
收入有一个绝对的真正零点。 月收入2000元是月收入1000元的两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