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写作概论 1

写作概论 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7:45:21

了一种“金百益”的抗癌新药。这就是人类对自然规律性的掌握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性以后,会有许多的人间奇迹被创造出来。据有关媒体报道,随着人体基因密码的测试成功,人类会战胜更多的疾病,使自己的正常寿命延长到1200岁。这就是规律的作用。

因此,对写作来说,也应当掌握它的规律,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想见,我们在掌握了写作规律以后,肯定会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

1.3.1. 关于写作规律的几种看法

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说老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中,不仅传授学问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授治学的方法。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知识的创新,而知识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的已有的成果的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上。因而我们应当了解前人在写作规律上的不同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

前人对有无写作规律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文无定法”,“文无定格”,“法寓于无法之中”(明·唐顺之),这是不妥的。它扩大了法和格的含义。不过,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是说写文章不要拘泥于一定的模式,文章应当常变常新;有人则认为,“文有文律”,“以法为律”(清·刘熙载),“定体则无,大体则有”(金·王若虚),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①刘锡庆 《写作通论》 第一、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第二、习惯成自然,基础须早打;

第三、旺盛的写作热情始终是前进的巨大推动力; 第四、文章写得好,每人的得力点并不完全一致。 ②路德庆 《普通写作学教程》 一是双重转化律; 二是多元统一律,即文章是思想、技巧、生活、语言等众多元素的合成构筑;

三是点化调整律,即随着认识的深入,作者不断地提炼、修改、调整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③朱伯石 《现代写作学》

一是化一律(物我化一、多元化一、言意化一); 二是渐近律;

三是适宜律(外部适宜: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联系;符合

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符合本民族的特点。内部适宜:内容——主旨与质料,形式——体裁、结构、表达方法、语言等。)

④周姬昌 《写作高级教程》 一是物我交融转化律; 二是博而能一综合律;

三是法而无法通变律(法是文章体制、写作准则、写作技法;无法是指模仿、化用)。

除此之外,还有吴伯威等人也有一些说法。不过,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比如物意文的转化、综合素养、循序渐进等。

对前人的说法,我们取长补短,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3.2. 结论

(一)微观规律 双重转化律

是指作者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总要进行两次转化。第一次是作者将客观外界事物或社会生活向自己的主观认识、感情转化。有人称意化、内化。第二次是作者将存在于自己头脑的认识、感情,转化成别人可以知晓的物质形态的语言文字符号。有人称物化、外化。

苏联心理学家A·T·科瓦廖夫在《文艺创作心理学》中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示或者现实的形象;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作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

这一规律在中国,不是当代人的发明。虽然各家用词不同,说法不一,但是如出一辙,同属一门,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应当上溯到陆机,他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说过类似的话:“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他说的是物情辞的关系,与物意文的关系基本是一致的。他的意思是说:“模写、再现客观事物的气象和风貌,这要随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转换,要与之相适合 ;连缀辞采、谐合声律的语言表现,这要和内心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这种物意文的关系,在其它的姊妹艺术中也有相似的表现。比如,郑板桥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苏轼在《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中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赵鹘(GU)落,少纵则逝矣。”

例:①、《叶圣陶修改艺术》

原句:一阵的尘灰消散时,离壕沟七八尺远的有一条炸断的手臂,断处渍着一滩紫黑的血,皮色灰白,瘦瘪得可怜。

“紫黑”应当为“殷红”,因为人的手臂是刚被炸断。 ②、《青春之歌》

江华宣判戴瑜死刑却不杀,扔到车下,使得其能继续破坏北大的学生运动。(不杀的原因是想借敌特务之手来杀,因戴已失去敌人的信任。)

特务王凤娟杀死戴时,戴的手中有北大进步分子的名单,王却说他无用,连一个王忠都领导不好。

(二)宏观规律 1、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指得是学习写作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顺序,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①、由少到多:

一从字数来说,小学的字数400——600;初中是600——800;高中是

800——1200;大学(本)学年论文5000——7000;毕业论文7000——12000;硕士30000——50000;博士15万——20万。

二从写作客体要素来说:人、事、景、物应当从少到多。 ②、先简单后复杂:

A、先记叙后论说;B、先写实后写虚。 ③、先规矩而后巧 古语:“大匠能喻人规矩而不能使之巧”。

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说:“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④、由模仿到独创

茅盾:“持平而论,‘模仿’不一定要不得”,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好形式。”

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中说:“各种体裁我大半都试作过,那时我的模仿性很强,学欧阳修、归有光有时居然学得很象。”

2、持之以恒 指得是学习写作不仅要有写作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要保持旺盛的热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从事写作实践,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比如,马克思在图书馆地板上磨的脚印;托尔斯泰、鲁迅坚持记日记。 3、多读多写 ①、多读

\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韩愈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白居易说:\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

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闲暇)寝息矣。\(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

②、多写

叶辛在知青宿舍那简陋的条件下写小说,最终发表了《蹉跎岁月》。

[思考与练习 3 ]

[课后记]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搜索更多关于: 写作概论 1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了一种“金百益”的抗癌新药。这就是人类对自然规律性的掌握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性以后,会有许多的人间奇迹被创造出来。据有关媒体报道,随着人体基因密码的测试成功,人类会战胜更多的疾病,使自己的正常寿命延长到1200岁。这就是规律的作用。 因此,对写作来说,也应当掌握它的规律,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想见,我们在掌握了写作规律以后,肯定会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 1.3.1. 关于写作规律的几种看法 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说老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中,不仅传授学问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授治学的方法。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知识的创新,而知识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的已有的成果的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上。因而我们应当了解前人在写作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