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工场及其创始人李开复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把如今中国商界泛滥的资本,和稀缺的创业与创新,巧妙地化合在一起。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稚嫩的创新工场必须迈过一道至关重要的坎——当人们想到创新工场时,第一联想到的不再是李开复,而是它取得成功的创新模式。
对此,李开复向记者给出了他的答案:“只有让大家看到一两个公司成功上市、四五个产品深受用户欢迎,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开始忘掉我的个人色彩,开始相信创新工场的模式。”
一个工友的一年心路
口述/创新工场 叶哲伟 整理/本刊记者 曹一方
2009年10月,刚刚北大硕士毕业的我,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就在即将与腾讯签约的前一天,我接到了一个令人兴奋无比的电话:创新工场的面试通知。
此前,我一直把开复视为自己学业和人生的导师,他的博客、网站和书籍伴我度过了青春、迷惘、奋进、快乐的大学时光。
还记得有一次,开复来学校演讲,偌大的礼堂里挤满了学生,很多同学都是挤着站在过道上听完整场演讲的。开复在大学生中的人气可见一斑。当时,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有同学提问:开复,我能跟你合一张影吗?由于担心造成秩序混乱,主持人婉拒了这位同学的要求。
我当时虽然没有提出这种问题,但心里其实在想: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可以与开复近距离接触交流一下就好了。没想到两三年后,这个愿望居然真的有机会实现了!
2009年9月初,我一得知“开复从谷歌辞职创办创新工场、正准备招兵买马”的消息,就立即登录了创新工场的官方网站,情绪激动地投了简历。后来我才知道,我就是招聘首日那7000份简历的投递者之一。
腾讯公司是业界巨头,对我开出了比创新工场高30%~50%的工资。我必须在两者中做出选择,我更明白,这个选择对我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如果从自我历练的角度考虑,我毕业前曾在一家大公司和一家创业公司分别实习过。我明白,在大公司里,我的工作很可能只是一颗螺丝钉,甚至只是一颗螺丝钉的一部分。而在创业公司里,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更何况这还是自己持股的公司。
如果只从工资利益的角度考虑,我记得开复在校园宣讲会时,强调了一点:创新工场虽然只提供清华科技园里的平均工资,但每个工程师在其项目里都持有股票,这是你们自己在经营自己的公司,一旦公司最终上市,股票的回报率将是几十上百倍。
一番仔细比较后,我最终坚定了加盟创新工场的决心。
我终于可以跟开复近距离交流了,这次还是与他并肩作战。更令我没想到的是,在创新工场的办公室里,我的格子间就被安排在开复的旁边。那段时间的早上,开复一来办公室,看到我就会关切地问:“小叶,又吃这些没有营养的早餐啊?”
后来,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了点心项目团队。随着项目的推进,我曾一度陷入一种迷惘:我们这样不厌其烦地埋头改良产品,可我们的产品比起外面那些野蛮生长的同类产品,真的会更有生命力、更受用户欢迎吗?我们的公司最终可以盈利吗?
在创新工场,任何工友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约时间与开复单独交流。一个午后,我走进了李开复的办公间,把我的疑惑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
面对我的疑惑,开复非常亲切、耐心。他以他在微软和谷歌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其实都是建立在庞大的用户群体的基础之上。要积累庞大的用户群,只有把产品做得无可替代,或者用户更换其他同类产品所付出的成本非常高。这,就是我们埋头专注于产品细节改良、专注于微创新的商业逻辑。
我顿时释然。在随后的工作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一种看着产品一点一滴日趋完善的成就感。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