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P=1-Δ/D
最后计算该种动物在全省的总数量:
N=S×(D±Δ) 其中S为栖息总面积。 2.4.2专项调查数据处理
2.4.2.1蛇类专项调查的数据处理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记录分别计算各调查地区的相对密度: dij=nij/si
其中:nij为i地区j种蛇类的样方调查数量;si为i地区样方总面积;i=1、2、3,代表各调查地区;j=1、2、3、??8,代表各被调查蛇类。 计算各调查地区每种蛇的资源量: Nij=dij×Si
其中:Si为i地区栖息地总面积。
分别计算各调查地区每种蛇的资源量(Nij)与年平均收购利用量(xij)的比值(Rij): Rij=Nij/xij 计算全省每种蛇的R平均值: Rj=1/i×∑Rij
以70%的可靠性对R值进行估计,则误差限为:
⊿ (Rj)=tα√1/i(i-1)×(∑Rij2-iRj2) 调查精度为: P=1-⊿(Rj)/Rj 全省各种蛇的资源量为: Nj=Xj[Rj±⊿(Rj)]
式中:Xj为j种蛇的全省年均收购利用量。 2.4.2.2雉类专项调查的数据处理
将原始调查数据按不同的调查区、调查方法和具体的调查种类分别归类,并进行计算。 (1).样方法
种群的样方密度计算: di=n/s
其中:n为样方内记录的个体数,s为样方面积。 平均密度为: D=∑di/N
其中:di为第i样方的密度,i=1,2,3??N,N为样方总数。 以75%的可靠性进行估计,则密度误差限为: ⊿ D=tα√1/N(N-1)(∑di2-ND2) 全省资源量为: X=(D±⊿D)×S 其中:S为栖息地总面积。 (2).样带法
种群的样带密度计算: d=n/2LW
其中:n为样带内记录的个体数,L为样带长度,W为样带宽度。 以后的计算方法与样方法相同,在此不再重复叙述。
在进行上述数据处理时,如不同生境的密度差异显著或十分显著,则按不同生境的密度和所用方法所覆盖面积的大小,作加权处理:
Di=a样方(带)总面积/抽样总面积×Da+b样方(带)总面积/抽样总面积×Db+?? 其中:Di为第i调查区种群密度,a、b为不同的生境类型,Da为a类型生境的种群密度,Db为b类型生境的种群密度。 2.4.2.3湿地鸟类专项调查的数据处理
对于分布面积较小的种类,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统计其种群数量。
而分布面积较大、范围较广(如稻作区)的种类,则采用小样本估计的统计方法: 根据野外调查记录,计算各样带的密度: di=Ni/2LW
平均密度为:D=Σdi/n 种群数量为:M=D×S
式中:Ni为各样带中记录的个体数;L为样带长度;W为样带的单侧宽度;n为样带总数量;S为分布区域面积.2.4.2.4灵长类专项调查的数据处理 采用小样本估计方法进行计算。
首先根据野外调查记录,求出该物种每群的平均个体数: X=1/m×∑xⅰ i=1.2.3.??m。
其中m为抽样调查群数,xⅰ为第i群的数量。
以80%的可靠性进行估计,在t分布表中查取tα值,再求取每群平均个体数的误差限: ⊿ (X)=tα√1/m(m-1)×(∑xi2-mX2) 最后得出该物种的全省资源量为: N=M×[X±⊿(X)] 其中M为该物种的总群数。 调查精度为: P=1-⊿(X)/X 2.4.2.5黑熊专项调查的数据处理
黑熊专项调查采用的方法是直数法,因此,将各分布区调查所得数量相加,即为全省总资源量。
2.4.2.6小型猫科动物专项调查的数据处理
由于小型猫科动物多为夜行性动物,因此,调查中以其粪便为调查对象,并引入负指数函数g(x)=λe-λx对粪堆数进行截割,分别计算各距离内的分布概率S1,并求出截割后的频数值f‘1:
x=Σf1x1/Σf1 S1=g(x1)=λe-λχ
f‘1=f1×Si/S1 (i=1,2,3??) 变量x为垂距,λ以x倒数估计。
式中:f1为截割前的粪堆数;f‘1为截割后的粪堆数;x1为各距离级中距离平均值。 对各条样带上粪堆的密度作出估计,则第j条样带上的密度估计为: d‘j=Σf‘j/Lj×2W
式中:2W为样带宽;Lj为第j条样带的长度。
然后求取调查地区的粪便密度估计值、误差限及调查精度: d‘=ΣLjd’j/ΣLj
Var(d‘)=ΣLj(dj-d‘)2/L(n-1) ⊿ (d‘)=tα(n-1)√Var(d‘) P=1-⊿(d‘)/d‘
最后,利用其日排便量作为换算系数,即可估计出调查种类的实体密度,乘以栖息地面积
就可以得出调查地区种群资源量。计算各调查地区资源量与毛皮收购量的比值R及其平均值,再根据其平均值和全省的毛皮收购量计算出全省资源总量。 2.4.2.7大型猫科动物专项调查的数据处理
对面积不小于30平方千米(最小活动区域)的适生环境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为分布地面积、人为活动情况、生境类型、食物丰富度及易得程度和隐蔽地质量等五个。每个指标按优劣划分为五个等级:a=20、b=15、c=10、d=5、e=0,五项合计小于50分者,作为难存在处理,舍去;50分以上者,按百分数计算分布地的理想面积,进行合计,并计算资源量: N=∑ViSi/100P±∑25Si/100P
其中:N为资源量,V为五项指标之和,S为栖息地总面积,100为百分比,P为平均每一个体所需最小活动面积(此次调查中按30平方千米计算),25为五项指标分值最大误差。 五项评估指标的等级划分如下: (1)分布地面积
a、120平方千米以上;b、90-120平方千米;c、70-90平方千米;d、50-70平方千米;e、50平方千米以下。 (2)人为活动情况
a、80%以上地区人迹罕至;b、80%以上地区无公路交通,村庄稀少,人为活动仅限于少量采药、伐薪等活动;c、80%以上地区人为活动较少,有零星分布的村庄,人口密度不超过20人/平方千米,从事耕作、采集、伐薪等一般农事活动,几乎无狩猎活动;d、80%以上地区人为活动较多,有零星分布的村庄、农田等,人口密度不超过30人/平方千米,除一般农事活动外,或有开采山石、矿产及采伐等活动,使森林、灌丛被分割,有一定的狩猎活动;e、80%以上地区人为活动频繁,村庄与村庄之间有公路联系,村庄、农田所占比例较大,使森林、灌丛难以连成片,除有一般的农事活动外,有开采、采伐等活动,且经常有人从事狩猎活动等。 (3)生境类型
a、80%以上地区基本保持原生森林,林木种类多样,各径级树木均有分布,林中有河流、小溪等;b、80%以上地区为森林(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林木种类较为单一,各径级、年级树木皆有分布,有河流、小溪等;c、80%以上地区为森林或较密的灌丛,有较大径级的树木散布于林中;d、80%以上地区为灌木林、灌丛或次生林,大树较少;e、80%以上地区为灌丛、草坡等,大树极少。
(4)食物丰富度及易得程度
豹:a、可提供的食物很丰富,调查中可以见到有较多的猴类、偶蹄类、野兔、鼬类等的活动痕迹、叫声、粪便等,动物实体也常有所见;b、可提供的食物丰富,有较多的偶蹄类、野兔、猴类、鼬獾等活动;c、可提供的食物虽然丰富,但种类单一,仅有一些野兔、食肉类、鼠类和鸟类等活动;d、可提供的食物较少,仅有少量野兔、野鸡、鼠类等活动;e、可提供的食物很少。云豹:a、可提供的食物很丰富,有较多的野猪、鹿类等偶蹄类动物及猴类、食肉类、穿山甲、松鼠、野兔以及大中型鸟类等活动;b、可提供的食物丰富,有较多的猴类、大中型鸟类和一些偶蹄类、食肉类及野兔等活动;c、可提供的食物虽较丰富,但种类单一,仅有一些食肉类、野兔、松鼠及一些大中型鸟类;d、可提供的食物较少,仅有少量野兔、野鸡、鼬类、鼠类等;e、可提供的食物很少。 (5)隐蔽地质量
豹:a、隐蔽地质量优秀,有较多的岩穴及大树、空树洞等,地质地貌复杂,许多地方人不易通行。森林主要为常绿阔叶林;b、隐蔽地质量良好,有断崖、岩穴以及散布的大树和树洞;c、隐蔽地质量较好,有一些大树及空树洞和岩洞,但比较孤立;d、隐蔽地质量一般,只有少数大树及断崖、岩洞等;e、隐蔽地质量差,基本上无可作为藏身之所的地方。
云豹:a、隐蔽地质量优秀,森林为常绿阔叶林,区内有很多的大树均匀分布;b、隐蔽地
质量良好,森林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林中有较大的阔叶树分布;c、隐蔽地质量较好,有高大树木散布于阔叶中幼林中;d、隐蔽地质量一般,主要为次生幼林或灌丛,高大树木很少;e、隐蔽地质量差,主要为稀疏灌丛。 2.5组织实施
为确保全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有组织、按计划地进行,省林业厅就此项工作向省人民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并召开了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和省科委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预备会议,就我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会议决定成立全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调查领导小组组长由贵州省林业厅主管厅长张礼安和省科委主管主任担任,由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李明晶、科技处处长钱震元、计划财务处处长甘如一和省科委计划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由李明晶处长兼办公室主任。会后,省林业厅和省科委专门向全省各地、州、市林业局、科委、各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站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野生动物资源普查湿地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级林业部门、科委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支持和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对此项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97年经调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明确由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管理站江亚猛工程师担任技术总负责人。
我省还成立了专家顾问小组,特聘请了贵州大学农学院周政贤教授、贵州师范大学罗蓉教授、谢家骅教授、贵阳医学院陈汉彬教授(副院长)、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吴至康研究员和遵义医学院李德俊教授(副院长)等为本次调查的技术顾问。
外业调查队伍由贵州省野生动植物管理站、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以及全省各地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自然保护区等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的近百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为了全面掌握和正确执行《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使我省的调查方法和结果与全国保持一致,并达到规范化的目的,我省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派出三名技术骨干,参加了林业部于1995年11月在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举办的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培训班。在此基础上,我省于1996年7月举办了为期15天的培训班,聘请省内有关专家、教授对全省专业调查人员系统的进行了野外调查方法、动物实体及活动痕迹的辨认、生境分类、野外调查记录表的记录等方面的培训,并在安顺地区进行了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掌握和完善具体的调查方法,资试吹鞑榱斓夹∽榘旃
以?996年10月再次组织部分专业调查人员,在
开阳县又进行了一次调查试点工作,为以后全省范围调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使每一位调查人员都能够准确地掌握调查的内容和具体方法,使野外调查尽可能地达到所要求的预期效果,避免造成资金浪费,我们除了对全体调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试点工作外,还专门编印了《贵州省动物资源野外调查实用手册(鸟、兽部分)》,发到每个调查队员手中。该《手册》作为进行培训的主要教材之一,较为具体、详细地阐明了调查内容、野外调查方法及要求,并着重介绍了调查对象、被调查动物种类、痕迹(足迹、粪便等)的识别等。力求使全省野外调查工作达到统一和规范化,以便于今后的内业整理和调查数据的统计。
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还主要抓了配套资金的落实工作。按林业部的要求,此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所需经费,以地方自筹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全部经费按国家和地方1:2的比例配套。为此,省林业厅专门主持召开了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全体会议,并邀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省财政厅的有关负责人参加,就调查经费的配套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并两次向省财政提交专题报告,请求省财政能够安排专项配套经费120万元,其余配套经费将通过其它渠道筹集。省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于1995年和1996年各拨款5万元,用于支持调查工作的启动。然后从1997年至1999年,每年拨款40万元,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