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解决中国的问题,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不行,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不行。这就决定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这就是由毛泽东率先垂范、首开先河,创立的毛泽东思想;由邓小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由江泽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阶段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认识成果。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领导干部的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是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http://www.sdx.sh.cn/sdxportal/xytd/19520.htm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要求第一, 立足于中国实际。不能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和外国经验, 而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第二, 体现民族性。应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民族的表现形式, 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 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第三, 有新的理论创造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上, 而应该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 使之理论化。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的新结论、新观点第四, 由于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所以, 同时代特征相结合, 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
===============================================================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其时代性上,而且表现在其人民性上。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与有史以来的任何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或者抽掉人民、人民的利益,就会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深厚的文化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整个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税利思想武器。因此,在本质上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哲学,具有普
遍性。但它不可能为各个国家或民族提出具体的独特的发展道路。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与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加以创造性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以中国历史悠久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为必要条件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能够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必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从而使自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和民族色彩。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取得成功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特别是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即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表现。 http://tieba.http://m.china-audit.com//f?kz=166451443
===============================================================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认识和思考 孔凡辛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以来,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使用方法。”他又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上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重大挫折,但崩溃的不是社会主义,破产的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中,马克思主义仍然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思潮开始泛滥。马克思主义被歪曲、攻击甚者被肢解。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不仅要失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而且会改变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进而使国家和民族丧失光明的前途。 因此,全面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发展唯物史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涉及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这样,深刻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中国所有马克思主义者肩负的头等重要任务! 一、过去的一切旧哲学遵循的是逻辑主义的研究方法。以预设的概念或哲学观念为逻辑前提,探讨哲学概念或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黑格尔式的理性理解现实,虽然更接近经典的马克思,但这恰恰反映了马克思哲学的时代规定和问题。整个近代西方以来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问题就是把概念的问题、理想性的东西当作现实来操作。这是一个自然主义的或理性主义时代的错误。这样就把哲学研究变成了“概念的演绎”,从而切断了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把概念的研究转化为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走进中国的现实;
二、马克思在分析哲学与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扬弃了独立的哲学,而建立一种以分析现实社会矛盾为任务的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在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寻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并把它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这就是我们要继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广泛地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
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变世界,所以,我们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改善”??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基本含义;
四、我们只有克服传统体系和模式(即前苏联教科书所宣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缺陷,才能重新焕发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勃勃生机,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除了内容上的更新之外,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体系在叙述方式和表述问题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问题上,也都亟待发展和创新:
a、比如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马克思就有过十分明确的规定,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先于自然界,.....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源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但是就是有人在这个问题上胡搅蛮缠,因此列宁认为,在其他意义上运用(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都只能造成混乱。
b、传统教材只是在近代唯物主义本体论认识论传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因而是一种实体性、单一性思维方式。所谓单一性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要求各国的革命运动遵循同一模式;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变革这种单一性,而强调多样性。所谓多样性就是强调各国文化、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各国文化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即要求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由于这一特定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以教条化与反教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反教条化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五、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改造和重建了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本体论”的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历史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法,并和一切旧的本体论划清了界限。长期以来受原苏联理论的影响,在我国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解读为同“唯心”相对立的“物质本体论”。这样就错误地把所谓的“本体论”作为划分“唯物”或“唯心”的依据,并割断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辩证关系,由此造成了对经典著作的误读和理论上的混乱。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不是在旧唯物主义和旧唯心主义关于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对立关系之争基础上建立的“物质本体论”,而是在超越了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绝对精神本体论”思想形成的“生活本体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生活本体论”的3个构成要素:(1)生活主体,即“现实的人”。(2)生活客体,即“物质生活条件”。(3)实践活动,即“他们的活动”。实践活动构成主体、客体互动及其历史过程的“共同实体”??这样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思想就十分明确了: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是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自己,即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 六、“以人为本”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一百多年来,现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已经产生了许多革命性的新进展,如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第二次革命”;以混沌、分形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第三次革命”;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重组、克隆技术等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信息技术革命和电脑、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的实践与生活。从当代科学技术的肩头望过去,所见到的整体“世界图景”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有些“面目全非”的感觉。例如,反物质,以及“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信息的出现,使得物质观正在不可避免地深化;人机互动、人工智能等的进展,使得哲学的意识观正在悄悄发生改变;由于相对论、量子力学、概率理论等的发现,使得决定论、规律论受到了明显的
冲击??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社会实践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也必须研究新的课题,应当也必须改变自己的理论形式,应当也必须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理论内容。但是,课题的更新,形式的改变,内容的丰富,应当也必须沿着马克思开辟的方向进行,另谋“出路”是没有出路的;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实践活动放在认识论的首位。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宏观地看,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电脑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深度、广度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人类的生活实践获得了新的活动空间。一种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社会形态——“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正在出现。现实社会生活将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网络。因此,如何看待“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地位与性质,如何处理它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如社会形态理论、时间和空间的理论等)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它的认识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时代精神,以及具体理论探索和把握的相关点。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迈入一个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包括资本、金融、生产、贸易、服务的全球化。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目前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全球化对于社会影响的实质,仍然是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富于意义的新课题;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的创造性结合与转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最终标准是看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效果,而不是仅停留在“思维领域”,玩弄概念游戏。人本身的发展就是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尺度; 九、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的大哲学观,强调哲学改革,一方面要哲学基础理论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另一方面要以问题为中心研究重大课题。要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发展部门哲学。要坚持哲学专业化和大众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向,使哲学走出玄思,面向现实,回归生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加以发展;
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是如何增强问题意识。应该恰当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时要合理地研究问题,让问题进入哲学的视野,并且以哲学的方式予以关照和解答。可以说,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创新的高度,就取决于它提出、分析和解决重大时代性问题的程度和水平。而对这些问题的合理解答,即是现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
十一、发展唯物史观、使唯物史观做到与时俱进上,要真正下踏踏实实的功夫。切切实实地为发展唯物史观做些有益的事情。切忌空洞的指责和说教。唯物史观的创新的具体内容虽然有很多,但涉及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只有两条:一是实事求是;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实事求是地说明我们今天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今天的“多样化的世界”从何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多样化的文明”、“多样化的世界”、“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历史发展来的。作为哲学研究,就应该以哲学的方法阐明这些问题,为理论的创新提供哲学的基础;
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最早反对黑格尔的封闭体系、一开始就强调要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最富有开放性的学说。若是为了“学术的严格性”、为了概念“明确”而不断向原点“退回”,那么,这种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不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而是“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根本上在于它的基本原理的有效性,但这也不意味着放弃对马克思主义宝贵理论遗产的发掘和正确解读。问题是要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十三、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内涵,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