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0 实验与探究教案【共3套15页】
(2)无关变量控制原则——等量性原则。 (3)因变量的控制原则——可观测性原则。
如图表示抑制酶活性的两个模型,模型A中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模型B中的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活。
研究发现某氨基酸能降低酶G的活性。请设计实验探究氨基酸降低酶G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A还是模型B,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提示:在酶G量一定且底物浓度合适并使酶活性充分发挥的反应体系中加入某氨基酸,同时不断提高底物浓度,观察酶促反应速率变化。
(2018·全国卷Ⅰ)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C [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且开始一段时间内乙、丙两组增殖速度相同,所以两组均为先加入药物X,而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可能是药物D改变了药物X(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综合上述分析,C项叙述不合理。]
考查实验思路及实验预期
(2019·湖南省株洲市高三二模)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反应物充足),甲、丁加入了1单位的淀粉酶,乙、丙加入了0.75个单位的淀粉酶,分别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定淀粉的剩余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酶的活性可以用________表示。该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_组。
(2)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酶的活性指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因此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单位酶量催化下反应物的消耗量或者产物的生成量表示。由图可知甲和乙最初的淀粉量相同,且低于丙组和丁组,乙组加入了0.75个单位的淀粉酶,但最终剩余的淀粉量与甲相同,且比丙组、丁组淀粉酶剩余量少,所用时间也更少,说明该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乙组。
(2)为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利用该实验中给定的不同温度下测定淀粉在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