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4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古人说 ,“ 景乃诗之媒, 情乃诗之胚, 合而为诗。” 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所谓的“ 情景交融”。这首诗在情景交融上做得怎样? 说说你的看法。
答:
本诗情景交融做得很好。
“东泉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两句已透漏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高风送秋,黄叶飘落, 夕阳西沉,余晖渐息,这正是触发诗人失意归隐后彷徨苦闷的心境的媒介;而牧人驱犊、猎马带禽的田园景致, 又逗起了诗人归隐之后于恬淡悠闲的生活情趣中产生的淡淡的愉悦;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 诗人登山临水之际不能不以我观物, 执笔运思之时又不能不缘情写景,因此中间两联所写之景就必然是以诗人所怀之情为胚胎的。最后两句“相顾元相识,长歌怀采 薇 ”, 诉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只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 , 表示自己在隋唐易代之际, 怀有伯夷、叔齐那样的心情。总之, 诗人苦闷与愉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因山野晚秋景致的点染得到了加深, 而山野晚秋的景致也因诗人的这种复杂感情的注入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 彼此渗透, 合二为一的。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 , 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 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 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 遭诬, 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 指秋天。 ③南冠: 指囚徒。④玄鬓: 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 诗人借对蝉的吟咏, 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 但不为时人所了解, 相反还被诬陷入狱, 在狱中含冤激愤的思想感情。
一、二两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 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 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 一句说蝉, 一句说自己, 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内心凄恻的感情。五、六两句, 纯用比喻, 表现了自己政治上不得意, 言论上受压制。七、八两句, 表明自己品性高洁, 被诬陷入狱, 但无人来替自己雪冤, 这也是对冤情的辩白。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登鹳雀楼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1)BE“迥临飞鸟上”一句写诗人登上鹳雀楼同向下俯视的一种感觉,以衬托出楼之高耸;“高出世尘间”也是写俯视的感觉,而不是“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故B项不恰当。全诗写登临俯视、纵目所望的壮阔景象,并未抒发涌起的壮志豪情,故E项不恰当。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本诗考查两首同题诗的比较鉴赏能力,能级为E。王之涣的诗前两句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景象;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作者抒发的情怀,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而畅当的诗没有抒发这样的情怀,没有表现这样的人生哲理,因而境界不如王诗高远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
(1)填空: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之情 (2)简答: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这两首唐诗,每首四句,每句五言,双句都押平声韵,加上其他因素,可见都是五言绝句。
韦应物的《闻雁》写坐在“高斋”中的诗人自己听到雨淅淅沥沥,凄寒、空寂,不免牵动乡思。闻雁来之声,想念处在渺远之处的“故园”,“归思”之情正绵长不尽。可见诗人写“闻雁”正是为了表达他乡游子的思乡之情。晚唐诗人赵嘏的《寒塘》前两句写早起临水梳发,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坐,见)。这两句诗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二是暗示羁旅困顿;三是人生迟暮。第三句深一层点明身在客中。客子心中之愁因秋而触发,化作无限的乡思。末句“一雁”是孤雁,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一雁过南楼”,言外之意是“雁归人未归”,表达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雁,作为一种候鸟,一年之中两次迁徙,春天北去,秋天南归。古代诗词中多有借大雁南归寄托乡思之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有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李清照《蝶恋花》有云:“好把音书凭雁过”等。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时的神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6.阅读下而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高三语文讲学稿 第 3 页 共 10 页 LSC1003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
(3)如何体现的:。
答:(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水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来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二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
高三语文讲学稿 第 4 页 共 10 页 LSC100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