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苏轼的审美追求―“味外之味”
先看一下苏轼有关“味外之味”理论的论述:
(l)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送参寥师》)
(2)余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书黄子思诗集后》)
(3)司空图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于味外。“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云:“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阴满庭,不见一人,唯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若杜子美云:“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则才力富健,去表圣之流远矣。(《书司空图诗》)
(4)草隶用世今千载,少而习之手所安。如舌于言无拣择,终日应时唯所问。忽然使作大小篆,如正行走值墙壁。纵复学之能粗通,操笔欲下仰寻索。譬如鹤鹉学人语,所习则能否则默。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小篆般若心经赞》)
(5)不见何戡唱《渭城》,旧人空数米嘉荣。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其一)
(6)南都程怀立,众称其能。于传吾神,大得其全。怀立举止如诸生,萧然有意于笔墨之外者也。故以吾所闻助发之。(《传神记》)
(7)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姜夔:《白石诗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平淡与“味外之味”的密切关系。苏轼认为具有“味外之味”的作品,往往是通过平淡自然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这种平淡实际上是有丰富内涵、是人为努力达到的最高境界,但已消失了人工痕迹的结果,可理解为老子的“大音”、“大象”,已达到“稀声”、“无形”的境界。苏轼还对“淡”作了专门解释,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的“平淡”说,是对“道法自然”思想在审美领域的深入阐发。所以
4
前一个“味”指艺术作品在感性形式上的消散淡泊、朴素无华,绝非有所缺憾的平凡和枯窘,更不是平庸,而是蕴而不露的平易与淳淡;第二个“味”指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美学蕴涵,存在于消散简淡的感性形式中,苏轼名之为“奇趣”、“绮”、“膏”、“美”、“远韵”。“味外之味”实指平淡而不流于浅俗,似淡而实美,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愈嚼愈有味。可见,两个“味”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互相交融,互为存在的前提。
二、苏轼“味外之味”文艺观形成的历史渊源
诗而有味,本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饮食有味,能引起味觉,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快感;诗则有美,能给人以美感,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所以在先秦,我们的古人开始以味论乐,以后又扩展开去以味论文、以味论诗,于是这味字逐渐演化为我国古代乐论、文论、诗论中常用的概念,成为美和美感的代名词了。
“味”,《说文解字?口部》:“味,滋味也,从口未声。”意为滋味,而未的本义,《说文》解为“味也,六月滋味也”,这同《史记?律书》所言“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相似。“味”“未”为双声关系,可知“味”本义为饮食的滋味。日本学者竺原仲二氏以为中国人的“美意识起源于这种对食物的感觉”。⑴《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之中给膳也。”而“甘”,《说文?甘部》:“甘,美也,从口含一。”可得知“甘”为适合人们的味觉,同后来五味之一种表“甘甜”意的“甘”不同。由“美”的意识起源于味觉这种观念我们可知古代中国人对“味”是何等重视。作为艺术理论中的特殊概念用“味”来评说文学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作用,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最早提出为“味”这一概念的是道家哲学家老子。但老子是言道,不是谈美。《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又“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认为“五味令人口爽”,有为的具体的事物不一定是美的,理由是,道不是具体可感之物,所以“味无味”。老子用“无味”说明道的属性,因此追求“无味”之“味”,无为之中而有为,实际上,老子把这种“无味”之“味”当作最高的“至味”。又《老子?三十五章》“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是说作为艺术的音乐和属于哲学范畴的淡然无味的“道”不同,音乐就如美味的“饵”一样,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乐记》则用大羹之“遗味”比喻音乐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对于“味”谈得较多和具体的当是魏晋六朝时期的一些著名文学批评家。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批评了那
5
些既缺乏文采又清虚平淡的作品,第一次把比喻音乐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味”字引入诗文理论批评。又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辞约而旨丰,事近而意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对此,后人称之为“余味”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讲“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即含蓄之文深含“余味”,可使“玩之者无极,味之者不厌矣”。钟嵘《诗品》亦言:“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之至”,即最好的诗,最好的诗必须具有浓厚的韵味。他在对五言诗与四言诗的表现力进行比较中提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后人称之为“滋味”说,明确提出了诗歌的表现必须“指事造物,穷情写物”。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创立了“味外之旨”的诗歌美学理论,对“味”这一美学范畴作出了最富有哲学意味的解说。“味外之旨”重在“辨味”,诗味是什么,怎样才能辨识诗味呢?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作了这样形象的论述:“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着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就是说,一般平庸的诗作比较直露,诗味单一,而真正的好诗必须有醇美之味。这种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能带给人们丰厚的美感享受。基于这种认识,司空图把诗歌的醇美之味,称为“味外之旨”。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耳又指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由此可知“全美”是诗歌产生“醇美”的条件。就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来说,必须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近而不浮”是指诗歌形象的具体性,它能使读者感到好似近在眼前,而不流于浮泛;“远而不尽”则是指诗歌意境深厚,能引起读者联想和想象,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诗歌,才会有“韵外之致”、“韵外之旨”,给人以醇美的咀嚼不尽的美感享受。对此,宋人苏轼尝言:“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并对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进行了阐发性的转述。他在《书司空图诗》中指出“司空图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于味外”。至此,苏轼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味外之味”。反映了人们对于诗歌深层韵味的重视。
三、苏轼“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创作实践
如果以创作风格来分,苏轼一生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以贬寓黄州为界,划分为前后两
6
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在贬黄前,其创作题材广,多与针砭时政有关,风格豪迈,汪洋恣肆;贬黄后,反思人生,其文学创作多偏重于自我心灵的抒写,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消失了,其创作风格归于平淡自然,追求“味外之味”的审美情味了。
(一)诗画创作
古人做诗和画都以创作出意境为上品,观画不仅要看它的形象的真善美,还要欣赏它的韵味;读一首诗不但要体味这首诗的情意,还要品味情意所借以寄托的景象,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精辟地指出王维的诗画与众不同,他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学理论,开创了诗画关系的先河。苏轼认为“诗画本一律,天公与清新”才是诗歌的基本特征,诗人只有塑造巧夺天工的艺术形象,使作品清新活泼,才能激起欣赏者思想感情的共鸣,应该发挥各种长处,用不同艺术手法抒情写意,但认为诗画都要追求“味外之味”。 苏轼晚年诗风追求平淡,写了大量和陶诗和山水田园诗。如“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爱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和陶饮酒二十首》)又如《出颖口初见涯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涯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此诗是苏轼前往杭州任职途中所写。开头一句,以极平淡的语言写他此刻的心情,表面看诗人似乎写实,正朝江海相接的杭州驶去,但江海一词另有一层深广的文化意味,与京城相对,人生之路似近实远,似远实近,在漫无尽头的颠簸中,似乎已辨不清究竟是山在起伏还是船在低昂。苏轼和陶、山水诗的自然平淡,并不是淡易与简陋,而是“从极端的细密”⑵中得来的“浅易”,是以“大量的丰富与浓郁”⑶而获取的朴素。又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和《慈湖夹阻风五首》其二: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此生归落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