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析化学下册(华中师大-第四版)-高教社
收值,为了消除多重线Si 251.43 nm和Si 251.92 nm的干扰,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
:
已
知
W?D?S,
W1?(251.61?251.43)nm?0.18nm,
W2?(251.92?251.61)nm?0.31nm
代入可得 S1?W1W?0.113mm,S2?2?0.194mm DD要使测定Si 251.61 nm的吸收值时,多重线Si 251.43 nm和Si 251.92 nm不产生干扰,则应使狭缝宽度小于0.113 mm。
16. 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的倒线色散率为2.0 nm?mm?1,狭缝宽度分别为0.04 mm、0.08 mm、0.12 mm、0.16 mm和0.2 mm,求相应的光谱通带宽度是多少?
解:已知 W?D?S,分别代入D和S值可求得光谱通带宽度W分别为0.08nm,
0.16nm,0.24nm,0.32nm,0.40nm。
17. 为检查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灵敏度,以2 ?g?mL?1的Be标准溶液,用Be 234.86 nm的吸收线测得透射比为35 ?,计算其灵敏度为多少? 解
:
灵
敏
度
用
特
征
浓
度
表
示
为
cc??s?0.0044A2?g?mL?1?0.0044??1.93?10?2?g?mL?1
1lg35%
18. 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铅含量时,以0.1 ?g?mL?1质量浓度的铅标准溶液测得吸光度为0.24,连续11次测得空白值的标准偏差为0.012,试计算其检出限。 解: D?
19. 已知用原子吸收法测镁时的灵敏度为0.005 ?g?mL?1,试样中镁的含量约为0.01 ?,配制试液时最适宜质量浓度范围为多少?若制备50 mL试液时,应该称取多少克试样?
?s?3?A0.1?g?mL?1?3?0.012??0.015?g?mL?1?15ng?mL?1
0.24cc?A0.005?g?mL?1?A?解:已知 ?s?,最适宜的吸光度A的范围为0.15 ?0.80,代
0.00440.0044入可得
最适宜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17~0.91?g?mL。
若制备50 mL试液,应称取的试样质量 m(g)??1?s?50mL0.01%?10?6 在
0.085~0.455g之间。
20.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血浆中锂的含量时,取4份0.50 mL血浆试样,分别加入浓度为0.0500 mol?L?1的LiCl标准溶液0.0 ? L,10.0 ? L,20.0 ? L,30.0 ? L,然后用水稀释至5.00 mL并摇匀,用Li 670.8 nm分析线测得吸光度依次为0.201,0.414,0.622,0.835。计算血浆中锂的含量,以?g?mL?1表示。
解:已知A?K(cx?cs),以A对cs作图如下
0.90.80.70.60.5A0.40.30.20.10.0-101cs/mg.mL-123
?1当A ? 0时,直线与X轴的交点 cx??cs?0.659?g?mL,
0.659?g?mL?1?5.0mL? 血浆中锂的含量为 c??6.59?g?mL?1。
0.5mL21. 用火焰原子吸收法以Ca 422.7 nm吸收线测定血清中的钙。配制钙标准系列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mol?L?1)分别为0.0,1.5,2.0,2.5,3.0,3.5,测得吸光度分别为0,0.43,0.58,0.72,0.85,1.00。取0.5 mL血清加入9.5 mL 4 ?三氯乙酸沉淀蛋白质后,清液喷入
火焰测得吸光度为0.68。求血清中钙含量为多少?如果血清中含有PO43?,所得结果是偏高还是偏低?为什么?
解:已知A?Kc,测定钙的标准曲线图如下
1.00.80.6A0.40.20.002c/(mmol/L)4
从图上可得吸光度值为0.68的血清中钙的含量为2.4mmol?L。如果血清中含有PO43?,由于与Ca2?生成难挥发的Ca2P2O7,将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22.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钼含量。制备的试样溶液每100 mL含矿石1.23 g,而制备的钼标准溶液每100 mL含钼2.00 ? 10?3 g。取10.00 mL试样溶液于100 mL容量瓶中,另一个100 mL容量瓶中加入10.00 mL试样溶液和10.00 mL钼标准溶液,定容摇匀,分别测得吸光度为0.421和0.863,求矿石中钼的含量。 解: cx??1Ax0.421cS??2.00?10?3g/100mL?1.9?10?3g/100mL
AS?Ax0.863?0.4211.9?10?3g/100mL? 矿石中钼的含量为 ?100%?0.155%。
1.23g/100mL
第六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1. 解释下列名词:
(1)振动弛豫; (2)内转化; (3)体系间窜跃; (4)荧光激发光谱; (5)荧光发射光谱; (6)重原子效应; (7)猝灭效应。
答:(1)振动弛豫是在同一电子能级中,分子由较高振动能级向该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非辐射跃迁。(2)内转化是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之间的非辐射跃迁。 (3)体系间窜跃是指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跃迁。
(4)以不同波长的入射光激发荧光物质,并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荧光强度,以激发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关系曲线得到的光谱即为荧光激发光谱。
(5)固定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不变,测量不同波长下的荧光强度,绘制荧光强度随波长变化的关系曲线即得到荧光发射光谱。
(6)使用含有重原子的溶剂(如碘乙烷、溴乙烷)或在磷光物质中引入重原子取代基,都可以提高磷光物质的磷光强度,这种效应称为重原子效应。
(7)猝灭效应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溶质分子之间所发生的导致荧光强度下降的物理或化学作用过程。
2. 简述影响荧光效率的主要因素。
答:(1)分子结构的影响:发荧光的物质中都含有共轭双键的强吸收基团,共轭体系越大,荧光效率越高;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利于荧光的产生;取代基对荧光物质的荧光特征和强度有很大影响,给电子取代基可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减弱;重原子效应使荧光减弱。(2)环境因素的影响:溶剂的极性对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产生影响,溶剂的极性越强,荧光强度越大;温度对溶液荧光强度影响明显,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升高温度会使非辐射跃迁引起的荧光的效率降低;溶液pH值对含有酸性或碱性取代基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性质有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会使荧光效率增强;顺磁性物质如溶液中溶解氧的存在会使荧光效率降低。
3. 试从原理和仪器两方面比较吸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的异同,说明为什么荧光法的检出
能力优于吸光光度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