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艺饰品传统金属工艺--讲义
工艺饰品传统金属工艺讲义
金在汉代最常见的形式为象征权位的印玺和货币。
黄金在汉代不被视为工艺用材,只是权位与财富的象征。但并不阻碍金银细金工艺的正常发展。江苏省邗江县甘泉镇二号汉墓出土的东汉火焰形龙纹金饰,以及广陵王墓出土的以八角形金饰为代表的一批金饰,工艺风格大致与西汉时期相同,说明汉朝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已基本形成了锤碟、压铸、掐丝、堆垒、焊接、镶嵌等独立的细金工艺。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金银细金工艺的形成发展与汉族地区截然不同。他们的产品以人体装饰品为主,而且工艺上比汉族成熟得多。
总体来看,北方游牧民族的金银制品装饰手法比汉族的活泼得多,装饰手段也丰富得多。这种差别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观念的不同造成的。 4.2.3繁荣的唐代金银细金工艺
从汉代到唐代,间隔着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400年的跨度。虽然其间由于战乱,金银细金工艺没能形成规模发展并取得显著成就,但这时的金银细金工艺与秦汉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它们与之前的金银细金工艺一起为唐朝金银细金工艺的成熟繁荣奠定了基础 。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金银细金工艺品虽然实物材料不多,但有其特点:
1、东汉遗留大量黄金,注重享受,出现的金银首饰、金银实用器比较多。观念的转变,出现较多的女子黄金首饰。
2、金银制品出现渗透佛教印迹的莲花图案。
3、人口流动带来南北文化交融,金银制品体现了游牧民族风格。 唐朝
唐朝经济实力雄厚、宗教兴盛、社会思想开放,科技发达、社会环境宽松。
各国人士汇集,文化艺术发展更加丰富与多元化,金银细金工艺的也取得了极大发展。
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出土的唐代金银制品总数应不少于2000件。 金银制品数量庞大,说明当时的社会需求量很大。金银制品在唐朝,最初多为各地方向朝廷纳贡,以后,皇帝又以金银制品赏赐王公大臣。 鎏金鱼龙纹银盘(唐)
唐中期以前,金银制品基本是皇宫及贵族的专用品,与民间百姓无缘。
唐中期,官方改革了金银开采制度和工匠服役制度,规定在交纳税银的前提下,私营矿主可开采金银;官坊工匠可按劳取得一定报酬,也可纳资代役。开采制度及工匠制度的改革,使私营金银作坊在民间兴起,金银制品在民间作为商品大量出现。
而唐中晚期,地方对朝廷的进奉之风愈演愈烈。官方与民间对金银制品共同的需求,使市场和行业规模扩大,从业人员倍增,竞争激烈。
竞争是行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匠们会努力地在技术手段、工艺水平、花色品种上下工夫。
唐代的工匠们善于向西亚、南亚等国家学习,也能认真汲取边缘少数民族的制作工艺。他们潜心琢磨,
13
工艺饰品传统金属工艺讲义
研究出了“吹灰沉铅冶银法”,和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等14种金的加工方法。使金银制品的多样化发展得到技术保障,其中有些工艺至今还在沿用。
午马衔杯纹银壶(唐) 金龙 唐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景况下,人们张扬的是佛教平和、安乐、美好的一面。佛教中有“七宝”一说, 《无量寿经》上说是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大海贝); 《法华经.受记品》说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
《般若经》说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尽管三部佛经中的“七宝”有所出入,但都提到了金和银,并且其他几种材料也大多是金银细金制品中的镶嵌工艺所用到的。 4.2.4理学影响下的宋代金银细金工艺
宋朝金银细金工艺的整体艺术风格,是清秀细腻。这是由下面两个原因形成的。
第一,从五代十国起,南方受战乱冲击影响较小一直较独立地发展着自己的经济、文化。后来南宋又建都在南方,更使南方的气质作派成为文化神韵的主导。
第二,宋代金银制品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出一种既不同于达官的富贵气,也不同于民间质朴气的刻求清雅的气息。
所出土宋代金银制品的种类有盏、碗、杯、盘、壶、瓶、盒、带、铸、簪、镯、耳环、坠、杯托、金娃娃等。
器物形制有菊瓣形、海棠形、莲形、菱花形、六瓣瓜棱形、圆形、八角形等。纹饰则有牡丹、葵花、莲、莲蓬、卷草纹、缠枝卷叶纹、珠状花蕊纹、菱花纹、寓意吉祥的瑞果(佛手、石榴、荔枝、香椽)、龙、凤、 辽
辽代金银制品有以下特点:
一是因民族习惯,马具、酒具、葬具较多; 二是接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
三是造型、纹样的具体处理比汉族粗放、直硬。 舍利金塔 八棱银碗、壶 课堂复习
1、为什么唐代的金银工艺比较繁荣? 2、宋代金银工艺的特点是? 4.4.5元代的金银细金工艺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非汉族统治的历史时期,并且管辖的疆域大、时间较长。 统治者所属的蒙古族文化在中原未能产生与其统治时间成正比的影响,在金银细金工艺上所反映的也是这样。究其原因,应与统治者热衷于扩张土地、重兵权与管理权而忽视文化有关。 元代的金银细金工艺特点:
14
工艺饰品传统金属工艺讲义
一是元代虽为蒙古族统治,保留着汉族文化的特点。
二是南方金银细金工艺较北方更发达一些,造型、纹样因技术的精进和熔铸手段的更多使用,更为形象逼真且精细耐看。
三是元代出现了传世名艺人朱碧山,这对于金银细金工艺乃至整个手工艺行业来说标志着名师名品效应的产生。
元代的金银制品造型纹饰,讲求变化出新,最突出的是高浮雕。 它们的真实感和立体感都是前朝制品所不可及的。 缠枝花果金饰件 朱碧山的银槎,
4.2.6明清的金银细金工艺
明代建立后,全国有30多座规模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成为手工业生产中心,广州、扬州、北京是金银制品的主要产区。
由于商业流通的发展,使用金银制品的地区和阶层比以前广泛了。金银制品不再是权贵及富豪人家的专属品,平常百姓人家也可以使用佩戴。
但金银器皿、摆件因其耗金量多,制作难度大,价格昂贵,并不为普通百姓所拥有。 明代金银制品的工艺特色为精密、纤巧、喜镂空。以金丝花丝编掐为代表作。 万历皇帝金丝冠 楼阁人物金簪
明朝这种纤透的审美倾向,使得花丝工艺在当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正是手段的娴熟至臻,更增加了人们对这种工艺的青睐,对其玲珑剔透的表现效果追逐不疲,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明朝较为鲜明的金银细金工艺的艺术及工艺特色。 清朝的金银细金工艺
清朝的金银细金工艺与明朝有共同点,即是视觉繁复。但两朝制品于华丽繁复之中,又有区别和各自的特色。 特点:
清朝金银制品传世之作很多,最有特色的还属皇家用品。皇家制品的主要来源,一是专为皇家营作的官坊养心殿造办处的金玉作;另一是各地方督抚所进贡的制品。
地方督抚贡品主要产自北京、南京、杭州、苏卅、扬州、广州等地。这些地方制作金银制品的历史较长,人才相对集中,传统工艺世代相传。特别是明朝将工匠服役制改为轮班制,即每三年中工匠必须为宫廷服役三个月,期满后可以返回民间。对已兴起的城市商品经济和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皇家用的金银制品有冠饰服饰、生活用品、陈设观赏品、祭祀用具、宗教用品。 银烧蓝暖酒壶
现藏故宫博物院清乾隆年间制作的金嵌松石铃形佛塔为例。
15
工艺饰品传统金属工艺讲义
该塔宽76厘米,底座长76厘米,通高173厘米。
由塔刹、塔腹、塔基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精雕细刻,并镶嵌珍宝。造型明快庄重,别具一格,布局合理,錾雕精细,给人以美的享受 清代金银制品特点 喜满饰,少留空白
多用錾刻工艺,纹饰喜立体、厚重。 金银工艺与宝石镶嵌结合。
花丝工艺追求工艺难度与视觉繁复华丽 显华贵、寓意吉祥
4.2.7少数民族的金银细金工艺
1、西南地区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苗、壮、水及东南的黎族,普遍喜欢用银作为装饰品。 苗族银饰 壮族银饰
满、蒙族的金银工艺具有北方民族粗犷、饱满的特色,制品流行用银錾刻高浮雕后,用冷镶法嵌以宝石。由于此工艺制作的饰品和器具如奶壶、酒壶、碗、杯、刀、筷、服饰、首饰等在蒙满地区广泛流传使用,且其工艺和艺术风格极富个性,经过创造与演变,形成了“蒙镶”工艺的独立门类。 蒙镶是蒙古族金属镶嵌艺术的简称 蒙镶鎏金佛盒(清晚期)
此件物品为红铜錾刻缠枝花叶鎏金方盒,盒盖暗雕刻几何形图纹分层次镶嵌珊瑚和孔雀石,盒中心是法轮雕饰,突起饰一尊佛像雕刻,整个方盒上下装饰两贯耳,结合左右两邦蒙镶孔雀石及青金石,系清中晚期的器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对银器银饰品情有独钟,在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青藏地区金银细金工艺中的银制品有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首饰服饰三大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地的民族已喜好用金、银材料制作首饰、服饰和壶、碗、杯等生活用具。发展到隋唐时期,又向观赏陈设品发展,出现了动物、建筑等造型的摆件。观赏品的工艺制作、材质选用、制品造型最求精细、华丽!
西藏的日喀则是传统和现代金银器生产制作的中心,工匠世代相传。目前制品中的首饰、宗教用品等,金银材质兼用,而用品以银质为多,用手工錾刻和錾子冲凿为主。部分制品保持西藏传统的镶绿松石。 镶红珊瑚、镶玛瑙的地方特色。 镶绿松石银饰品
4.2.8近代的金银细金工艺
近代金银细金工艺集合了历代技艺之精华,融会了全国各民族技艺之所长,形成了华贵、精繁的风格,产生了许多形制各异、隽美精良的艺术佳品。
清朝覆灭后,宫廷作坊随之解体,皇家征用的工匠大部分返回故里,加入了民间私人开设的作坊,继续施展手艺。其中也有少部分工匠自立门户重操旧业。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